名醫話健康
骨導耳機是近幾年“異軍突起”的耳機設備,因其不用塞入外耳道就能聽到聲音,被大家認為“骨導耳機很安全,影響聽力不可能”。想必在看文章的您,是否也是這么覺得呢?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是否大家有在社交媒體上發送語音又自己再聽一遍的小習慣,有沒有在聽的同時產生過疑問,“這是我的聲音嗎?怎么不太像啊?” 這就不得不先從我們如何聽到聲音開始說起了。
辟謠第一步:認識真相
萬物通過振動產生聲音,聲音又通過兩種途徑傳入耳朵,分別是空氣傳導和骨傳導。
空氣傳導,簡稱氣導,聲音產生后,首先被形態容易收音的耳廓收集進入外耳道,隨后振動鼓膜并帶動鼓膜后的三塊聽小骨產生振動,之后振動的能量到達耳蝸,耳蝸內有傳感器(螺旋器毛細胞)捕捉聲音后產生聽覺,此時的聽覺通過聽神經到達大腦皮層,我們便聽到了聲音。
我們平時聽到聲音,如他人說話聲音、汽車鳴笛、包括使用入耳式耳機、頭戴式耳機等都是通過空氣傳導的作用。
骨傳導,簡稱骨導,聲音產生振動的能量直接通過自體顱骨的振動,將聲音直接給了耳蝸,后續又通過螺旋器毛細胞捕捉聲音后產生聽覺,最終聽覺通過聽神經到達大腦皮層。
因此,這就解釋了為啥我們聽自己說話的聲音覺得很奇怪了。聽他人說話時只有空氣傳導作用,而聽到自身說話是空氣傳導和骨傳導相互作用。骨導耳機就是利用了骨傳導,但實則通過了解真相,我們發現,聲音無論通過空氣傳導還是骨傳導,最后還是“殊途同歸”,被耳蝸螺旋器毛細胞捕捉后通過聽神經傳至大腦皮層。
辟謠第二步:探索真相
骨導耳機若使用不當,依舊會影響聽力。而且耳蝸螺旋器毛細胞非常“記仇”,一旦壞死便不可能再生了。因此,掌握正確使用耳機的方法至關重要。
首先,堅持“60-60”原則,即使用耳機時音量調節在最大音量的60%以下,連續使用時間不要超過60分鐘。有些小伙伴總是戴著耳機入睡,還有些小伙伴在公交車、地鐵等公共場所,為了掩蓋外界的聲音將耳機音量調的特別響,這些行為都是成了殺死毛細胞的“幫兇”,在公共場所耳機的音量應調整到能聽到外界聲音為宜。
其次,運動時盡量不要佩戴耳機。由于運動時,人體的血液循環會加快,導致耳部的血流減少,而且運動時總避免不了聽一些高強度的音樂,這期間長時間較強的聲音刺激會損傷毛細胞,久而久之會導致聽力下降。
因此“骨導耳機很安全,影響聽力不可能”是謠言哦,小伙伴們都要了解真相,保護聽力。
(圖片來源網絡)
上海市紅十字眼耳鼻喉科醫院
主管護師 王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