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回溯至3月,在充滿生機的春天,"聽見世界的擁抱"聽障行業發展與交流大會再次以溫暖而專業的聲音叩響行業大門。這場由北京愛的分貝公益基金會與廣東省哥弟菩及公益基金會聯合主辦的盛會,不僅延續了首屆大會的深度與溫度,更以系統化的專業內容搭建起聽障領域多方對話的橋梁。
如今,蟬鳴漸起的七月讓記憶中的春日光景顯得愈發珍貴,我們決定將那些閃耀在大會現場的智慧結晶悉心整理,希望這些關乎聽力健康的珍貴認知,能夠突破時空界限,持續為公眾傳遞價值。
“治療”與“干預”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中心主任劉玉和教授作為現場分享的第一位專家,他用臨床工作者特有的嚴謹與溫度,為我們勾勒出"從新生兒到老年"的全生命周期聽力健康守護圖景——原來,聽力康復從來不是某個孤立時刻的醫療干預,而是一場貫穿生命始終的守望。
聽力損失對全生命周期產生深遠影響。新生兒期發病率約1‰-3‰,60歲人群達12%,80-90歲群體超過50%。早期聽力篩查與干預對語言習得、認知發展至關重要,晚發性聽力障礙同樣影響社會交往與生活質量。
本次討論的聽力損失包含"治療"與"干預"兩個維度。醫學定義的"治療"指通過醫療手段消除病因恢復聽力;"干預"則是當無法根治時,通過其他方式改善聽覺功能。
劉玉和教授在正式講解前,先簡要介紹了耳部解剖結構。耳部由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構成:外耳(褐色部分)負責收集聲波傳導至鼓膜;中耳(中間區域)通過人體最小的三塊聽小骨(錘骨、砧骨、鐙骨)進行機械傳導;內耳(蝸牛狀耳蝸)將聲波轉化為神經電信號,經聽神經傳導至大腦皮層形成聽覺認知。
根據損傷部位可分為傳導性聽力損失(外耳/中耳功能障礙)與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內耳/聽神經損傷)。前者如中耳炎等可通過醫學干預改善,后者包括大眾熟知的神經性耳聾。
耳聾相關疾病
在臨床醫學中,耳聾并非單一疾病,而是由多種病因導致的復雜癥狀。不同病因對應的聽力損失特征與干預手段差異顯著,早期識別與針對性治療至關重要。
以Aplort綜合癥為例,這類患者的聽力損失呈現獨特的“槽型聽力曲線”,即特定頻率范圍的聽力明顯下降。
此類患者通常需依賴助聽器進行精準聽力補償。
另一類遺傳性疾病則表現為突發性耳聾,部分患者同時伴隨全身性皮疹,且聽力呈現反復波動性下降。這類疾病若在早期發現,可通過藥物控制病情;若延誤治療,則需借助人工耳蝸重建聽力功能。
Noonan綜合癥是另一種遺傳性耳聾綜合征,部分患兒出生時即存在聽力損失。盡管該疾病可能伴隨智力發育遲緩,但臨床實踐表明,人工耳蝸植入仍能顯著改善患兒的聽力水平,為其語言發育提供重要支持。
部分罕見疾病如Usher綜合癥和線粒體遺傳病同樣會導致聽力受損,但具體干預手段需結合個體病情制定。值得注意的是,腦膜炎后遺癥可能引發耳蝸纖維化或骨化,這類結構性病變會大幅增加人工耳蝸植入難度,因此強調感染后盡早評估與干預。
梅尼埃病(曾稱梅尼爾病)則以反復眩暈和進行性聽力下降為特征。患者早期可通過助聽器緩解聽力障礙,但隨著病情進展,人工耳蝸植入仍是改善聽力的有效手段。
老年群體的聽力損失往往伴隨多種健康問題,治療需綜合藥物、助聽器及人工聽覺技術。研究證實,老年性聾的干預時機直接影響康復效果:越早介入,聽覺功能的保留與恢復潛力越大。這一原則提示,老年人出現聽力下降時,及時就醫評估比被動適應更有價值。
干預策略
人類聽覺系統的精密程度堪比交響樂團,當這場生命協奏曲出現雜音時,現代醫學正通過多維度干預策略重新譜寫聆聽的樂章。
現行干預策略主要分為四類:
1. 藥物治療:
在干預策略的"工具箱"中,藥物治療近年迎來革命性突破。我國科研團隊針對遺傳性耳聾的基因治療技術取得里程碑進展,通過精準修復OTOF等關鍵基因突變,為先天性耳聾患者帶來治愈曙光。
2. 外科手術:
外科手術領域,中耳重建與聽骨鏈修復技術已實現毫米級操作精度,約75%傳導性耳聾患者通過鼓室成形等手術重獲自然聽覺,殘余聽力配合骨導助聽裝置可形成協同效應。
3. 助聽技術:
當內耳毛細胞損傷導致感音神經性聾時,助聽技術與人工植入設備成為關鍵方案。氣導助聽器通過智能降噪算法提升語音清晰度,而植入式裝置如振動聲橋可繞過損傷部位直接激活聽神經。
4. 人工聽覺植入:
人工耳蝸作為最成熟的神經接口技術,其適應癥正從極重度聾向高頻陡降型聽力損失擴展,2025年納入國家集采后更將惠及廣大患者。
對于特殊類型耳聾,如大前庭導水管綜合征患者,早期人工耳蝸干預可有效避免聽力波動帶來的語言發展遲滯。
干預原則強調:
-建立雙耳聆聽:提升聲源定位與噪聲環境言語識別;
-雙耳聆聽優化與平衡:實現兩個耳朵的聆聽,而且要讓這兩個耳朵有機地結合起來;
-個性化康復效果評估:根據病因、聽力曲線、年齡等因素選擇適宜技術;
-定期隨訪與調試:對佩戴的助聽設備進行定期的隨訪和調試。
聽見未來,不止于技術
站在科技與人文的交匯點,我們得以窺見聽障康復領域的未來圖景。
聽覺腦機接口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突破傳統助聽設備的局限——通過皮層植入裝置直接解碼聽覺中樞神經信號,這項技術或將重新定義“聽見”的含義,讓聲波感知更貼近自然的聽覺體驗。與此同時,基因治療在OTOF突變致聾患者中取得的臨床突破,猶如一道曙光,為從根源修復聽覺通路提供了真實可行的科學路徑。
劉玉和教授在總結時強調:“聽力損失,雖然它的病因不同 ,治療的策略也不一樣。但是我們需要根據它的病因 ,根據每個人的特殊需求,同時要體現出來人文關懷與尊重文化差異 ,進行干預策略的選擇。我們當然不希望發生聽力損失,所以聽力損失重在預防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