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污泥滿身的不算英雄?】
子弟兵說部隊有紀律,不拿群眾一針一線,老百姓聽說之后果然配合。針線是不給了,大粽子、紅雞蛋、手工鞋墊、礦泉水、冰鎮西瓜,甚至是活蹦亂跳的大鵝都往車上扔。戰士們迫于無奈,只能架起了此次隨行救災帶來的唯一制式裝備——防暴盾牌,把敞開的車廂牢牢擋住——必須牢牢擋住,因為要是擋不住,保不齊下一秒老鄉們就該把榴蓮和女閨蜜給扔進來了。
6月下旬的貴州榕江,被連續三次洪峰撕開了平靜的生活。都柳江、寨蒿河、平永河的急流在此交匯,連日不停的強降雨,讓洪水在6月21日、24日和28日三次洶涌來襲。其中,尤以6月24日的洪峰最為猛烈,當地水位一度達到了1954年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老城區古州老街的積水一度蔓延到了三樓,“村超”球場上的塑膠跑道被泡得七零八落,人工草坪完全損毀。
榕江,這座因為“村超”而火遍全國的小城,一時間街道成河、交通癱瘓,許多百姓看著熟悉的家園被洪水吞噬,忍不住紅了眼眶。多年來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積累的發展成果,也在此刻面臨著嚴峻考驗。
洪水雖然無情,卻沖不垮用億萬人心筑壘起來的堤壩。危急關頭,中央財政緊急撥付數億元支持災后重建,國家救災應急響應提升至三級;武警貴州總隊千余名官兵、省軍區2000余名民兵、消防300余名指戰員迅速集結,與當地黨員干部、社區工作者一道,在暴雨中筑起了一道牢不可破的生命防線。
面對6月24日可能淹沒縣城的洪峰,防汛應急響應升級至一級,5萬余名低洼及沿河群眾被緊急疏散——社區干部挨家挨戶鳴鑼喊寨,逐戶敲門預警,確保群眾轉移到安全區域。洪水退去后,清淤排澇、物資保障同步展開:因洪水圍困成“孤島”的楊家灣村,通過無人機投送物資保障了130戶300余村民的基本生活;被淤泥覆蓋的街道、損毀的公共設施,在救援人員的晝夜奮戰下逐漸恢復生機。
光明的守護同樣緊迫。南方電網調集1.6萬人次搶修力量,投入應急發電車400臺次、應急發電機1259臺次,與洪水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拉鋸戰:6月27日,受洪災影響的榕江、從江、三都三縣實現“城區戶戶亮燈、行政村村村通電”;然而6月28日第二輪洪峰過境,三地電力再次中斷,搶修人員迅速撤離避險并制定復電方案,僅隔一日(6月29日)便再次全域恢復供電。
醫院、學校、安置點等重點區域被優先保障,高考志愿填報期間,部分電力機構辦公場所還臨時改造為服務點,為考生提供便利。搶修隊員們冒雨蹚泥,在塌方阻斷的“信息孤島”徒步運送通信設備,在狹窄的地下室烘干受損設備,用行動詮釋了“水退人進,電通民安”的承諾。
隨著洪水退去,貴州榕江縣正在逐步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連日來,武警貴州總隊千余名官兵深入淤泥覆蓋較為嚴重的區域,全力做好災后清淤、消殺、重建等工作。在榕江縣古州老街區域,官兵利用挖掘機、裝載機等大型機械,采取“機械+人工”作業相結合的方式對被淤泥、垃圾等覆蓋較為嚴重道路進行大規模清理。
截至6月30日下午4時,戰士們累計已清理淤泥5700余方,垃圾雜物3000余噸,幫助208戶居民清理垃圾,救助轉移了多名受災群眾。
7月1日是建黨節,頂著滿身的污泥,在瓢潑大雨中,武警貴州總隊機動支隊機動二中隊的指戰員在救災現場給黨舉行了一場特別的慶生儀式:在指導員的帶領下,戰士們集體舉起自己的右手,在鮮艷的黨旗下作出了莊嚴的宣誓。在戰士們嘹亮的歌聲和埋頭苦干中,我們的黨迎來了她的第104歲生日。
這張照片我這幾天在好多個社媒平臺上都刷到了,凡是看過它的人,無一不受動容。大家紛紛表示,這絕對是一張可以入選2025年年度最佳的照片。圍繞著這張照片,網友們在評論區里的留言同樣令人備受感動:
“那年積石山自然災害,中隊指導員點名時說的那句:‘同志們,黨和人民考驗我們的時候到了!’無論何時想起,總會令我熱血沸騰?!?/em>
“誰說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誰說污泥滿身的不算英雄?在腐臭的淤泥深巷里,我分明聞到了信仰的味道。”
【“同志們辛苦了!”“為人民服務!”】
經過子弟兵戰士及其他救災人員堅持不懈的連日奮戰,截至7月5日,榕江縣城的水、電、交通等基礎設施已基本恢復正常,清淤排澇工作接近尾聲,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秩序穩步回歸。7月3日,在首批7000余名馳援人員撤離災區時,榕江縣城的街頭巷尾站滿了自發送別的群眾。
當地的少數民族嬢嬢們追著運送救災人員的車輛,一路高喊、泣不成聲,“孩子們!你們辛苦了!”“謝謝你們!孩子們!”
在部隊卡車途經的道路兩旁,擠滿了前來歡送子弟兵的當地受災群眾,他們奮力揮舞手中的紅旗,讓這灑滿陽光的凱旋路上,成了一片紅色的海洋。年輕戰士們在車上看到熱情的擁軍老鄉,一個個都忍不住掉下了熱淚。
恍惚之間,我突然有種感覺。此情此景,就好像是“9·3大閱兵”的某種提前預演:
群眾說:“同志們好!”
戰士們答:“老鄉好!”
群眾又說:“同志們辛苦了!”
戰士們則答:“為人民服務!”
當地擺貝苗寨的嬢孃們生怕戰士們吃不飽,于是紛紛自發組織起來,用糯米、鹽菜和新鮮的青辣椒等食材,裹到一片片芭蕉葉里頭,制作成一個個碩大無比的粽子。這種粽子的個頭遠比我們平時所能見到、吃到的都要大得多,一顆粽子的規格就相當于一個“炸藥包”。因為實在太大太沉,所以即便是勤勞樸實的嬢孃們,也只能用竹竿一人提溜兩到三個。沿途看到有運送救災部隊的車輛路過了,當地老鄉就一人抓著一個往車上扔、丟、塞、砸。
得虧當時現場沒有BBC或CNN的記者,否則,他們怕不是真得把這樣的場景給描繪成“老百姓往救災部隊的車上扔‘炸藥包’”了。
在歡送救災隊伍的人群當中,有一位名叫楊玉碧的榕江嬢孃。她在當地經營著兩家餐館,歷經洪水的兩次侵襲,楊玉碧損失巨大,因為有感于救援隊員的辛苦付出和對榕江的幫助支持,她迫切想要向救災隊伍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只可惜洪災無情,她的餐館早已空空如也。
本著“來都來了,不能讓孩子們空著手離開”的樸素原則,7月5日凌晨,楊玉碧托人從農村老家帶來了一只大鵝。這只大鵝楊玉碧養了一年多了,說是她的心肝也不為過?,F在為了感謝救災隊伍,楊玉碧也顧不上那么許多了。她給鵝脖子系上了一條紅絲帶,硬是往武警戰士們乘坐的小巴里塞。戰士們一只手扶著方向盤,一只手拼命往外頭擋。
這趟車上的戰士好不如逃過一劫,楊玉碧仍不死心,抱著大鵝“哼哧哼哧”跑了一路,好不如又逮著一輛軍車。眼看著這輛車上的駕駛艙里只有一名武警戰士,大喜過望的楊玉碧趕忙把大鵝抱進了副駕駛座上,一邊抱一邊嘴里還念叨著“塞進去!塞進去!”面對著眼前這位突如其來的旅伴,年輕的戰士臉上露出了尷尬而不失禮貌的笑容。
面對此情此景,各大社媒平臺上的網友紛紛腦洞大開,給這只剛剛入伍的鵝軍戰士腦補出了許多臨別寄語:
“告訴俺鵝娘,俺參軍了。”
“告訴俺鵝娘,俺不是孬種?!?/em>
“告訴俺鵝娘,從今天開始,俺也是有編制的鵝了。”
“這下炊事班要犯難了,這回去之后可不得開個班會認真研究一下做法?!?/em>
“這是老鄉送的鵝,是流動的錦旗,是入伍大鵝,不能吃?!?/em>
“大鵝也有話說的:看著我的眼睛,答應我:送我去報效國家,而不是飽效國家,好嗎?”
“看得出來嬢孃真是一番心意在里頭了,送的這只鵝還是精心打扮過的?!?/em>
【人民子弟兵,當然應該由人民來授勛】
除了大粽子和大鵝之外,當地父老鄉親給救災隊伍送得最多的禮物,那還得數紅雞蛋和手工縫制的繡花鞋墊。這些雞蛋和鞋墊大多被各種顏色艷麗的彩色絲帶捆扎在一起,鄉親們看到有戰士路過,就往他們的脖子上掛一條。那種場景像極了藏族、蒙古族同胞在向貴賓敬獻哈達,二者的內涵也基本相同。
有網友不理解,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單純好奇問一嘴:掛在戰士們脖子上粉色一嘟嚕的那是啥玩意?”
這時就有IP定位在貴州的網友現身作答:
“一般是紅雞蛋和鞋墊。紅雞蛋寓意平平安安,身體健康。鞋墊是自己繡,在我們這,一般都是家里的老輩擔心兒行千里難,所以就給繡鞋墊,這是家里長輩對小輩的疼愛。我的外婆就給我繡了18雙鞋墊,作為我的嫁妝之一。上面的圖案都是希望我以后生活能幸福美滿的祝福,這些都是長輩對我們的疼愛與祝福?!?/em>
“這是當地老百姓趕工親手做的,救援的時候好多鞋都被磨破了,軍人都是光著腳的。而且因為災情沒有電沒有水,所有人都在趕工,做飯的做鞋墊的還有做紅雞蛋的表達感激之情。”
“糯米飯和紅雞蛋,還有繡花鞋墊,這是我們黔東南答謝一個人的最高禮儀?!?/em>
“那個鞋墊真的是要一個多月才能納一雙……慢點的要兩三個月,當地老百姓真的把自己最好的東西拿出來了。”
聽到貴州的網友這么說,大家紛紛恍然大悟,“看來這不是紅雞蛋,而是勛章”“人民子弟兵,當然應該由人民來授勛”。
除了紅雞蛋和繡花鞋墊這些極具當地特色的擁軍禮物之外,歡送現場也有很多群眾準備了大量的傳統擁軍物資,比如礦泉水、糧食,各種吃的、喝的,還有生鮮水果,比如西瓜——我之前就說過,在這次榕江救災告一段落之后,歡送子弟兵離開的群眾一定會有人往車上扔西瓜的。這種場景我這些年見得太多了,當年汶川地震,馳援災區的戰士們頂著猛烈的余震都沒受傷,結果救援結束后卻被送行老鄉們的西瓜給砸傷了。
可能是這種情況之前已經遭遇過太多次了,部隊也被砸出經驗來了,所以這次馳援榕江災區的武警部隊還特意準備了若干防暴盾牌,隨車攜帶。這些盾牌平時都放在車里看不到,只有撤離災區的時候才會拿出來,由坐在軍卡最外面的一幫戰士舉著,組成一道一人多近兩人高的盾墻,防的就是被擁軍熱情沖昏頭腦的老鄉,不顧一切地把各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扔到車上,比如十幾斤重的大西瓜,比如帶殼的榴蓮,比如上百斤的半扇生豬肉,比如手足無措的女閨蜜。
看著眼前熟悉的一幕,一些過去曾經參加過搶險救災的退伍老兵,也忍不住在評論區里發出了感慨:
“支援任務受傷了我都沒哭,可看到蜂擁而至朝我們扔各種各樣食物的人民群眾,我哭了?!?/em>
“誰說咱家救災不帶裝備的?這不是帶了盾牌嗎?這是為了解決人民群眾積極投喂的熱情,和軍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之間的矛盾。”
“怕老百姓丟東西,防爆盾都豎起來了,結果還是沒擋住丟瓜的。”
“我為什么要上網?不就是來看這個來的嗎?!?/em>
聊到這里,我突然想起了一個雖然現在已經快絕跡了,但在十多年前卻一度風行中國輿論場的奇談怪論——中國人沒有信仰。
這種說法當然是謬誤,我們中國人當然有信仰。只不過持此類說法的人大多都把所謂的信仰和“宗教信仰”畫上了等號,所以才會一葉障目。因為我們信仰的不是死物,而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活生生的一個人,而是活生生的一群人。
所謂“信仰”,“信”就是信任,“仰”就是仰望。通常來說,“信仰”這個東西都是單向的,都是位低者信仰位高者,極少或者根本就沒有反例。
但是在我們中國這里,情況就不一樣了。中國軍人和中國老百姓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極為獨特的“雙向信仰”關系。保護者和被保護者、崇拜者和被崇拜者之間的關系是可以靈活轉換的。戰時人民敬仰部隊,平時部隊敬仰人民。每次天災都是一場大戰,而在每一次大戰前后,我們往往都能目睹這種“雙向信仰”在極短時間內的快速轉化。
這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說“軍民魚水情”。這不是單方面的守護與感恩,而是血脈里的同頻共振。你信我“召之即來”,我信你“生死相托”;你用行動兌現“守護我”的誓言,我用真心回應“你值得”的分量。
這種信仰,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精神堤壩,它比鋼筋水泥都更堅固;也是刻在我們民族基因里的魚水情深,它比任何承諾都更永恒。它不需要驚天動地的宣言,卻在每一次災難中愈發清晰:你護我周全,我念你冷暖。
這,就是我們中國人最堅定的信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