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英組織當事人進行調解。
在柳城縣大埔派出所,社區民警黃燕英用33年光陰鑄就了一把打開群眾心門的“語言鑰匙”。這位能自如切換普通話、桂柳話、壯話的“三語調解師”,累計化解矛盾糾紛數百起,化解率達100%,成為百姓心中“比親人還親”的貼心人。從警以來,她先后榮獲柳州市先進個人、優秀民警等稱號,用鄉音架起了警民連心橋。
“鄉音”破局
田間地頭的調解藝術
“調解不是講大道理,而是用鄉親們聽得懂的話。”這是黃燕英的工作信條。
在正殿警務區,她針對不同場景切換語言:與阿公阿婆嘮家常用桂柳話,在壯鄉寨子里說壯話,闡釋法律條文時用普通話。
今年6月,羅鹿高速公路施工導致良木屯多戶農田積水,村民與施工方對峙。黃燕英火速趕到現場,用壯語安撫情緒激動的村民,用柳州方言與說方言的群眾溝通,迅速穩定局面。經實地勘察,她組織三方協調會,通過“三語聽證”促成施工方修改擋水墻、抽排積水,最終化解糾紛。“黃警官一開口,我們的火氣就消了一半。”村民覃大哥的話,道出了“鄉音調解”的魔力。
“鐵腳板”丈量
把調解室搬到灶臺邊
田間地頭、村口老榕樹下、村民家的灶臺邊都是黃燕英的“流動調解室”。她秉持“預防在前、化解在小”的原則,創新“分級處置”機制:對家庭瑣事、鄰里糾紛等簡易矛盾,現場調解、當場化解;對涉及土地權屬、經濟糾紛等復雜問題,聯合司法所、村委會等組成調解小組,通過“背靠背溝通、面對面協商”的方式,推動矛盾妥善解決。
今年3月,正殿村兩戶村民因土地邊界爭執不下,她連續一周早出晚歸,白天踏田坎復勘邊界,夜晚挑燈夜戰調解,最終捧著泛黃的土地權屬證書逐條解讀政策,促成雙方握手言和。更令人稱道的是,她發現村民張大叔因施工堵塞排水溝遭水患,便冒著大雨3天走訪施工單位,僅用7天完成排水系統改造,解開了這個困擾政府和群眾兩年多的心結。
這只是黃燕英為民解憂的一個縮影。為解決水渠糾紛,她曾毫不猶豫地蹚進齊膝深的污水實地勘察;為幫村民找回丟失的家禽,她深夜打著手電在田間奔走。同事們親切地稱她為“永不停歇的陀螺”,而她總是說:“腳底沾的泥土越多,群眾心里就越踏實。”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
鄉音調解的傳承
如今,黃燕英的“三語調解法”已從“獨門絕技”發展為團隊作戰。她創建“錯時工作制”,利用午間、晚間上門服務,建立的“民情檔案”成為警務標配。更可貴的是,她培養的20余名青年民警正在各警務區發光發熱:太平鎮民警小覃用壯語化解糾紛,大埔鎮民警小王用普通話反詐宣傳,沙埔鎮新警小韋用方言彌合家庭裂痕。通過“師徒結對”和“1+1傳幫帶”,這支“三語調解隊”已壯大至100余人,上半年排查矛盾372件,化解率達87.9%。
從青絲到白發,黃燕英依然奔走在鄉村田野間。但她的身后,已是一支能用三種方言傳遞法治溫度的新生力量。他們讓“調解”不僅是矛盾的終結者,更成為基層治理智慧的傳承者,在柳城山水間書寫著新時代的警民魚水情。
| 來源:南天一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