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由北京市文聯主辦,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承辦的文藝評論系列學術對談活動“坊間對話第40期:藝術融入城市生活:公共美學的價值重構”舉辦。
對談活動上,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總規劃師吳晨介紹,中國城鎮化率從1949年的11%提高到2024年的67%,創造了驚人的奇跡,城市成為人們實現理想與美好生活的地方。在藝術賦能城市建設的進程中,創造新時代文化與挖掘在地性文化同樣重要。以北京為例,一方面積極保護傳統有序的空間格局,如中軸線、胡同等,另一方面創造屬于新時代的建筑文化,實現城市空間文化和公共美學的交融,如首鋼園、北京坊等。
北京舞蹈學院人文學院教授張朝霞認為,城市既是文化的容器,也是創意的孵化器,講好一座城市的故事,可以從建筑、文脈、名人等角度破題,將地方文化基因中的藝術調性同新時代人民需求相結合,重構文化故事,重塑城市記憶。藝術表達的在地性轉化不僅僅是打造概念,更重要的是傳承文化,跨界融合塑造文化IP,如舞蹈影像《鎮水神獸》,通過美育等藝術普及教育,讓城市文脈在年輕人心中自然流淌。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向勇提出,北京被授予“設計之都”稱號,市民日常行走中可隨處感受到藝術設計的氣質。城市藝術生活離不開市民的參與,需加強動員機制,激發全民共創熱情,增強城市包容性和參與性,讓每一位市民深切感受到這是屬于我的城市。
張朝霞認為,藝術賦能城市需尊重市民、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關鍵在于分工、協同、共創,建議擴容空間主理人機制、深度開發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鼓勵專業藝術場館向公眾開放、商業主體合理介入,讓公共性藝術空間離市民生活再近一步。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恩杰
編輯/周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