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軍事史上,紅軍團是個特別的存在,帶著濃濃的革命味道和戰斗榮光。1990年7月,軍事科學院向中央軍委遞交了一份報告,名字叫《關于認定紅軍團條件問題的幾點建議》。
這份報告里,他們定了四個標準,還列出了四類“紅軍團”,最后敲定了27個團級部隊,正式掛上“紅軍團”的牌子。這些部隊不光在過去打出了名堂,今天還是軍隊里傳承紅色血脈的重要支柱。
認定紅軍團的標準
軍事科學院定下的這四個標準,可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他們翻看了紅軍的歷史,研究了部隊的傳承,還考慮了抗戰和解放戰爭里的實際情況。簡單來說,這四個標準就是為了找到那些真正帶著紅軍基因的團,既看出身,也看傳承。
第一類是1937年8月紅軍改編成八路軍的時候,或者1938年1月之前南方紅軍游擊隊改編成新四軍的時候,這些團是從紅軍部隊或者游擊隊直接整編過來的,之后一直保持建制沒散。
這一類是紅軍團里的“嫡系部隊”。1937年8月,紅軍主力改編成八路軍,115師、120師、129師這三個師打頭陣;南方游擊隊呢,到1938年初整編成了新四軍。這時候,有些團直接帶著紅軍的番號和編制轉了過來,沒怎么大動。
比如紅一方面軍的部隊,改成八路軍后,團級單位基本保留了原樣。這些團里頭,很多骨干都是長征過來的老紅軍,或者在南方打了三年游擊戰的老兵,戰斗經驗豐富,意志也硬得很。認定這一類的時候,軍事科學院主要看的就是這份“直系血脈”。
第二類是紅軍時期的營,后來在抗戰中擴編成了團,傳承沒斷的部隊。這批部隊的經歷稍微曲折點。紅軍改編的時候,國民黨為了壓縮編制,把不少紅軍團降成了營。比如紅一方面軍的一些團,到了八路軍就變成了營級單位。
但抗戰打著打著,部隊規模大了,這些營又升格成了團。關鍵是,他們的核心干部和戰斗骨干還是紅軍出身,戰斗作風也沒變。軍事科學院認這類團的時候,就得仔細查歷史,看看這些營是不是真從紅軍團里來的,擴編后是不是還帶著紅軍的魂。
第三類是紅軍時期的團保存完整,后來一分為二,變成了兩個新團,共享紅軍血脈。這類情況在戰爭中不算少見。一個紅軍團打得不錯,人數多了或者任務變了,就分成兩個團。比如說,抗戰中有些團為了擴大地盤,或者支援別的戰場,直接一拆為二。
兩個新團雖然番號不一樣,但根兒上是一個老團出來的,歷史和傳統都繼承了下來。軍事科學院查這類團的時候,得確認老團是不是紅軍出身,分出來的兩個新團是不是都延續了老團的底子。
第四類是抗戰中新組建的團,干部主要是紅軍出身,里頭還有紅軍連隊,傳承上有特殊意義。
具體說說:這一類稍微特別點。這些團不是直接從紅軍團來的,而是在抗戰中臨時搭起來的。
但他們有個特點,帶隊的干部大多是紅軍時期的老兵,下邊還有幾個連是從紅軍過來的。雖然整體建制是新的,但核心力量和戰斗風格跟紅軍脫不開關系。軍事科學院挑這類團的時候很謹慎,只認了一個特例,估計是覺得這個團的紅軍味兒特別濃。
這四個標準,涵蓋了紅軍團的各種情況,從最正宗的“直系”到有點“旁支”性質的,都考慮到了。軍事科學院弄這個標準,既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為了給部隊正名,讓紅軍的精神有個實實在在的載體。
紅軍團的歷史細節與戰斗貢獻
光知道名字和出身還不夠,這27個團在歷史上都干了什么,值不值得“紅軍團”這塊牌子,得細細說說。
第一類和第二類里的不少團,都跟著紅軍走過長征。比如1集團軍1師第2團和第3團,根子在紅二軍團,長征里爬雪山、過草地,硬是挺了過來。54集團共和國127師379團,前身紅4團,井岡山時期就跟著毛主席打天下,長征路上也是主力。這些團的長征經歷,不光是體力活兒,更是意志的考驗,紅軍精神就是這么錘煉出來的。
抗戰是這些團露臉的時候。平型關大捷,38集團軍112師334團(686團)和13集團軍37師109團(772團)都上了場,配合115師主力,打了日軍一個措手不及。
百團大戰,12集團軍36師106團(769團)和1集團軍1師第3團(716團)沖在前面,關家垴戰斗里拼得特別狠。新四軍這邊的團,比如23集團軍69師205團(新四軍4團),在江南水網地帶跟日軍玩游擊,硬是拖住了敵人不少兵力。
解放戰爭里,這27個團幾乎都立了功。淮海戰役,12集團軍34師100團(688團)和54集團軍161師482團(718團)打得日軍沒脾氣;遼沈戰役,38集團軍112師334團(686團)和39集團軍116師347團(689團)成了主力;
平津戰役,24集團軍70師208團(新四軍8團)和63軍189師566團也有一席之地。這些仗,奠定了新中國的基礎,這些團功不可沒。
有些團還有點小故事。比如42集團軍163師487團,前身紅1團,南昌起義打響第一槍,抗戰里收復七座縣城,硬氣得很。12集團軍36師108團和54集團軍161師483團,根子在軍委特務團,當年護著朱德,責任重大。這些團拿過的榮譽也不少,像“平型關大捷英雄團”“百團大戰突擊團”,都是實打實打出來的。
1990年軍事科學院認定這27個團的時候,也不是一點爭議沒有。比如47集團軍139師415團,主力后來轉成了農業部隊,紅軍味兒淡了點;63軍189師566團,紅軍連的數量不算多,認它的時候估計費了點腦筋。歷史資料缺了不少,部隊番號還老變,認定工作真不好干。
但這27個團的認定,意義大得很。它們不光是歷史的見證,更是精神的傳承。這些團打過的仗,流的血,都是新中國站起來的根基。現在和平年代,他們還在部隊里挑大梁,激勵著新兵們別忘了老一輩的付出。
27個“紅軍團”,是紅軍歷史的活化石,也是革命精神的火種。軍事科學院用四個標準,把這些團挑出來,既是對過去的梳理,也是對未來的激勵。從長征到抗戰,再到解放戰爭,這些團用血汗寫下了傳奇。今天,它們還在人民解放軍里站崗放哨,紅軍的精神也跟著傳承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