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1月10日晚,沈陽大帥府老虎廳內幾聲震耳欲聾的槍響劃破了夜的寂靜,奉系軍中威名赫赫、功績卓越的楊宇霆,就這樣帶著滿臉的錯愕與不甘永遠倒在血泊中,而扣動扳機,終結他生命的,正是那個他一直以來看不上眼,被視為“紈绔子弟”的張學良。
處決楊宇霆,這絕非張學良一時沖動的決定,而是經過了無數個日夜的反復躊躇與掙扎。多年后,垂垂老矣的張學良在晚年自述時,眼神中依舊帶著幾分復雜難明的神色,緩緩說道:“當年不是我無情,是老天無情,原本我這個人并不迷信,但殺楊宇霆時,我卻不得不信了!”
東北“小諸葛”楊宇霆的傳奇人生
1885年,楊宇霆出生于奉天法庫(今遼寧省法庫縣)的一個普通農家。盡管家境并不富裕,但父母深知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拼盡全力供他讀書。楊宇霆也沒有辜負家人的期望,自幼便展現出了非凡的聰慧,讀書過目不忘,在當地的私塾里一直是佼佼者。
1904年,楊宇霆考取了秀才,這在當時的鄉村可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但他并未滿足于此,彼時的中國正處于內憂外患的動蕩之中,西方的新思想、新觀念如潮水般涌入,年輕的楊宇霆渴望能走出閉塞的鄉村,去探尋救國救民的道路。
1906年,他抓住機會,遠赴日本留學,進入著名的陸軍士官學校學習軍事。在日本的幾年里,楊宇霆如饑似渴地吸收著先進的軍事理論和管理知識,他深知只有擁有強大的軍隊,才能讓國家擺脫被列強欺凌的命運。留學期間,他還結識了孫中山、黃興等革命志士,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這為他日后的人生軌跡埋下了伏筆。
1911年,楊宇霆學成歸國,懷著一腔熱血投身到東北的軍界。起初,他在奉天軍械局擔任科員,憑借著出色的能力和嚴謹的工作態度,很快就嶄露頭角,得到了上司的賞識。1913年,他被調往張作霖的部隊,擔任參謀長一職,從此與奉系軍閥結下了不解之緣。
張作霖是個識人善用的梟雄,他一眼就看中了楊宇霆身上的才華與銳氣。而楊宇霆也對張作霖的雄才大略深感敬佩,兩人一拍即合,開始了長達十數年的合作。在楊宇霆的輔佐下,張作霖的奉軍逐漸發展壯大,成為了中國北方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楊宇霆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手腕在多次戰役和政治博弈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奉軍初戰失利,損失慘重。在這危急關頭,楊宇霆臨危受命,負責整訓軍隊。他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引入先進的軍事訓練方法,整頓軍紀,提拔有才能的年輕軍官,使得奉軍的戰斗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經過楊宇霆整訓的奉軍煥然一新,一路勢如破竹,最終擊敗了直系軍閥,控制了北京政權。在這場戰爭中,楊宇霆運籌帷幄,制定了周密的作戰計劃,為奉軍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戰后,他被任命為江蘇軍務督辦,成為了奉系軍閥在南方的重要代言人。
除了在軍事上的建樹,楊宇霆在治理地方和發展經濟方面也有著出色的表現。他在擔任奉天兵工廠總辦期間,大力發展軍工生產,使得奉天兵工廠成為了當時中國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兵工廠之一,為奉軍提供了充足的武器裝備。同時,他還積極推動東北的鐵路建設和農業發展,為東北的經濟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
然而,楊宇霆的性格中也有著致命的缺陷。他過于自負,剛愎自用,不懂得收斂鋒芒,這使得他在奉系內部樹敵頗多。尤其是在張作霖去世后,他與張學良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最終為自己的人生畫上了一個悲劇性的句號。
張學良為何要痛下殺手?
張學良與楊宇霆之間的矛盾,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多年來積怨的總爆發。張學良最終下定決心除掉楊宇霆,有著多方面復雜的原因。
首先,權力之爭是兩人矛盾的核心,張作霖去世后,年輕的張學良繼承了父親的權力,成為了東北的新主人。但此時的張學良羽翼未豐,在奉系內部的威望遠遠不及張作霖。而楊宇霆作為奉系的元老,資歷深厚,功勛卓著,在軍中有著極高的威望和強大的勢力。他從心底里就沒有把張學良放在眼里,認為這個“紈绔子弟”根本沒有能力掌控東北的大局。
在日常的工作中,楊宇霆對張學良頤指氣使,處處以“長輩”和“功臣”自居,對張學良的決策指手畫腳,甚至公然違抗。這種行為嚴重挑戰了張學良的權威,讓他感到自己的權力受到了極大的威脅。對于一個剛剛接手權力,急于鞏固自己地位的年輕統治者來說,楊宇霆的存在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障礙。
再一個,兩人在政治理念和施政方針上存在著嚴重的分歧。張學良深受西方思想的影響,主張南北統一,服從南京國民政府的領導,希望通過和平的方式實現國家的統一。而楊宇霆則是一個典型的地方軍閥思想濃厚的人,他認為東北應該保持獨立的地位,由奉系軍閥自主掌控,反對向南京國民政府妥協。
這種政治理念的分歧,在很多重大問題上都表現得淋漓盡致。例如,在對待日本的態度上,張學良雖然也對日本的侵略行為感到憤怒,但他更傾向于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問題,避免與日本發生直接的軍事沖突。而楊宇霆則主張對日本采取強硬態度,甚至不惜與日本開戰。在處理與其他軍閥的關系上,兩人的意見也常常相左。
當然,最重要的是,楊宇霆的專橫跋扈和結黨營私也讓張學良忍無可忍。楊宇霆在奉系內部拉幫結派,培植自己的勢力,形成了一個以他為核心的小集團。這個小集團在東北的政治、軍事和經濟領域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嚴重干擾了張學良的施政。
更讓張學良感到不滿的是,楊宇霆常常利用自己的權力為自己和親信牟取私利,貪污腐敗現象時有發生。例如,在奉天兵工廠的管理中,楊宇霆就安插了很多自己的親信,這些人利用職務之便,中飽私囊,導致兵工廠的生產效率低下,武器質量參差不齊。
最后,那起“成立東北鐵路督辦公署”的事件,成為了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那天,楊宇霆帶著常蔭槐徑直闖入張學良的辦公室,將一份成立東北鐵路督辦公署的文件扔到張學良面前,要求他立刻簽字批準。
張學良看到文件后,當即表示這件事關系重大,需要請示南京政府后才能決定。但楊宇霆根本不聽他的解釋,態度傲慢地說道:“少帥,這件事我們已經商量好了,你只需要簽字就行了,沒必要再請示南京政府。”
楊宇霆這種命令式的語氣,徹底點燃了張學良心中的怒火。但他還是強壓著怒火,對楊宇霆說:“這件事我需要再考慮一下,晚上我在老虎廳設宴,我們邊吃邊談,到時候再做決定吧。”楊宇霆見張學良這么說,也不好再強迫,便帶著常蔭槐離開了。
正是這件事,讓張學良徹底看清了楊宇霆的野心,也讓他下定決心要除掉這個心腹大患。
他清楚地記得,那天在辦公室與楊宇霆、常蔭槐發生爭執后,他回到家中,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妻子于鳳至看到他臉色陰沉,便詢問發生了什么事。張學良將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于鳳至,并說出了自己想要除掉楊宇霆和常蔭槐的想法。
于鳳至聽后,大驚失色,連忙勸阻道:“漢卿,他們都是奉系的元老,在軍中威望很高,殺了他們恐怕會引起軒然大波,你一定要三思啊!”
張學良何嘗不知道其中的利害,但楊宇霆的所作所為已經讓他忍無可忍。他猶豫了很久,最終從口袋里掏出一枚銀元,對于鳳至說:“這樣吧,我拋三次銀元,如果三次都是同一面朝上,那就說明老天爺都覺得他們該殺,我就下定決心除掉他們。”
于鳳至雖然心中不愿意,但看到張學良如此堅決,也只好點了點頭。張學良深吸一口氣,將銀元拋向空中。銀元在空中劃過一道弧線,然后落回他的手中。他攤開手掌,只見銀元的袁大頭一面朝上。
第一次是袁大頭朝上,張學良的心跳開始加速。他再次將銀元拋起,結果依舊是袁大頭朝上。此時,于鳳至的臉色已經變得蒼白,她顫抖著聲音說:“漢卿,要不……就算了吧。”
張學良沒有理會于鳳至的勸阻,他咬緊牙關,第三次將銀元拋起。這一次,銀元落下后,依舊是袁大頭朝上。三次都是同一面朝上,這樣的概率實在是太低了,仿佛真的是上天在指引著他做出這個決定。
于鳳至見此情景,知道已經無法挽回,便哭著懇求道:“漢卿,再拋一次吧,就一次,也許只是巧合呢?”
張學良看著妻子淚流滿面的樣子,心中也有些動搖,但他想到楊宇霆的囂張跋扈和東北的未來,還是硬起心腸,再次拋起了銀元。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次拋銀元的結果,依舊是袁大頭朝上。
“你看,這不是我要殺他們,是老天爺都容不下他們啊!”張學良喃喃自語道,眼中閃過一絲決絕。他立刻找來自己的心腹,安排他們潛伏在老虎廳,等待楊宇霆和常蔭槐的到來。
那天晚上,老虎廳內燈火通明,張學良熱情地招待著楊宇霆和常蔭槐。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張學良見時機成熟,便找了個借口離開了大廳。他剛一離開,潛伏在暗處的精銳士兵便立刻沖了出來,將楊宇霆和常蔭槐控制住。
隨后,士兵們以“阻撓國家統一”的罪名將兩人當場槍決。就這樣,在東北軍中位高權重的楊宇霆,結束了他傳奇而又悲劇的一生。
若楊宇霆不死,結局會如何?
歷史沒有如果,但我們不妨大膽推測一下,如果楊宇霆沒有被張學良處決,他的結局會是怎樣的呢?
從當時的局勢來看,楊宇霆若能存活下來,他與張學良之間的矛盾只會愈演愈烈。楊宇霆的性格決定了他不會甘于屈居人下,他必然會繼續與張學良爭奪東北的控制權。而張學良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也絕不會容忍楊宇霆的挑戰。兩人之間很可能會爆發一場大規模的內部沖突,甚至可能引發奉系軍閥的分裂。
如果奉系軍閥陷入分裂,那么東北的局勢將會變得更加混亂。當時的日本對東北虎視眈眈,一直想尋找機會吞并東北。一旦奉系軍閥內部出現分裂,日本很可能會趁機介入,扶持自己的代理人,從而加速東北的淪陷。
從楊宇霆的個人能力來看,他確實是一個難得的人才。如果他能夠放下與張學良的權力之爭,真心實意地輔佐張學良,或許東北的歷史將會改寫。以他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手腕,或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日本的侵略,為東北爭取更多的時間。
但從楊宇霆的性格和過往的行為來看,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他過于看重權力,而且剛愎自用,很難做到真心輔佐張學良。他很可能會利用自己的勢力,不斷地給張學良制造麻煩,甚至可能聯合其他反對張學良的勢力,發動政變,奪取東北的控制權。
如果楊宇霆真的成功奪取了東北的控制權,他會采取怎樣的政策呢?從他之前的表現來看,他很可能會繼續保持東北的獨立地位,與南京國民政府分庭抗禮。在對待日本的問題上,他或許會采取比張學良更強硬的態度,但這也可能會導致與日本的沖突提前爆發。
然而,以當時東北的實力來看,想要單獨與日本抗衡,無疑是困難重重。楊宇霆雖然有才能,但他能否團結東北的所有力量,一致對外,還是一個未知數。而且,日本的軍事實力遠在奉軍之上,一旦開戰,東北很可能會遭受更大的損失。
當然,也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楊宇霆在與張學良的權力斗爭中失敗,被張學良剝奪權力,幽禁起來,或者被驅逐出東北。如果是這樣,他的人生將會變得黯淡無光,再也無法在歷史的舞臺上施展自己的才華。
無論楊宇霆的結局如何,只要他與張學良之間的矛盾得不到解決,東北的局勢就很難穩定下來。而在當時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下,東北的穩定對于整個中國的命運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張學良晚年的無奈回憶
歲月如梭,轉眼間幾十年過去了。當年意氣風發的少帥張學良,已變成了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在遠離故土的異國他鄉,他常常會回想起當年在東北的那段歲月,回想起那個改變了他一生命運的夜晚,回想起楊宇霆,眼神中充滿了無奈與復雜。
“我這個人,一輩子不信鬼神,從不迷信。但在殺楊宇霆這件事上,我卻不得不信了。”張學良常常在與身邊的人聊天時,發出這樣的感慨。
晚年的張學良,每當回憶起這段往事,都會陷入深深的沉思。他知道,拋銀元決定一個人的生死,這聽起來是多么的荒唐可笑,但在當時的情境下,那六次相同的結果,卻給了他莫大的心理暗示,讓他最終下定了決心。
“也許這就是命運吧。”張學良常常這樣感嘆道。他不知道自己當年的決定究竟是對是錯,也不知道如果時光能夠倒流,他是否還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