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至8日,湘潭大學紅心向陽志愿隊在湖南省田心村為當地中學生開展為期五天的科學支教活動。該實踐團結合專業特長設計系列生動實驗,通過“櫻花雨”、“水果電池”、“沉浮子”等妙趣橫生的科學演示與互動,激發鄉村青少年的科學興趣與探索熱情。
化學反應的神奇為課堂拉開序幕。在志愿者展示“櫻花雨”實驗的瞬間,清澈溶液中浮現片片天藍色沉淀,輕盈漂浮于上層。隨著過量氫氧化鈉的加入,沉淀逐漸轉為柔美的粉紅色并緩緩沉降。粉色的“花瓣”在容器中悠然飄落,形成夢幻景象,引起學生們連連驚嘆。“天哪,這太美了!”學生李夢瑤睜大了眼睛。湘潭大學化學學院學生劉歡隨即解釋:“氯化鈷溶液與氫氧化鈉反應首先生成藍色的堿式氯化鈷沉淀,因其密度小聚集在上層。過量氫氧化鈉作用下,它進一步轉化為粉紅色的氫氧化鈷沉淀,由于密度增大而沉降,就形成了大家看到的‘櫻花雨’。”
將日常水果變身為“發電站”的環節同樣吸引了學生們的目光。當志愿者用一枚檸檬連接導線成功點亮LED小燈時,課堂上氣氛熱烈。學生小心翼翼地嘗試將銅片、鋅片插入蘋果,觀察到電壓表指針開始擺動,面露興奮。“水果中的果酸相當于電解質溶液,”志愿者、團隊成員張居正講解道,“銅與鋅片間的電勢差驅動了電子流動,形成了簡易電池。”在引導下,學生們分組嘗試用橙子、梨子甚至土豆制作電池,感受身邊的科學。“沒想到水果還能發電!”一名學生感嘆物理原理的奇妙。
圖為田心村學生動手制作水果電池。 張居正 供圖
物理學院學生趙鳳彬帶來的“沉浮子”實驗則直觀演繹了浮力與壓強的奧秘。他手中的塑料瓶中,一個小試管隨瓶身擠壓而自如升降,如同靈動的舞者。“這是阿基米德原理的體現,”趙鳳彬邊演示邊說,“擠壓瓶身時,瓶內氣壓增加,迫使部分水進入試管壓縮其內部空氣,導致試管整體密度增大而下沉;松開后,空氣膨脹排水,密度減小,于是上浮。”學生們輪流體驗控制沉浮子的升降,實踐中加深了對抽象概念的理解。
圖為田心村學生體驗物理沉浮子實驗。 趙鳳彬 供圖
連日來,田心村課堂充滿實踐隊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實驗結束后,總有不少學生圍住志愿者追問細節:“這現象背后的原理是什么?”“還有沒有類似的實驗?”“我們可以在家嘗試嗎?”活動得到了田心村村民的認可。一名學生家長表示:“這些大學生用孩子聽得懂、感興趣的方式講解科學,很有意義。”
圖為湘潭大學紅心向陽志愿隊與田心村學生合影留念。 劉歡 供圖
本次科學支教活動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為田心村的青少年提供了探索科學之美的窗口。隊員們立足專業所學服務鄉村,也提升了實踐能力。
(通訊員 張居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