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個問題:怎么樣能看出一個人過得好不好?
一個高贊回答說:
不是看他的穿衣打扮精不精致,也不是看他的精神狀態有沒有活力,而是要看他花錢的樣子。
錢像鞋子里的沙粒,分量雖小,卻能決定你行走的姿態。
有的人會因為花了300塊錢,買一串水晶心疼的不行;
也有人電腦明明卡的不行了,卻不舍得換一個新電腦,覺得自己不配;
還有人不舍得花200塊錢買一條褲子,在某多扣扣搜搜的花了10個19.9塊;
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金錢性格”:
說的是一個人對金錢的態度、信念和情緒反應,影響著他們的金錢觀和理財行為,同時也反映出他們的心理狀態。
而能量高的人,花錢從不擰巴。
花的時候深信自己值得,不比較、不懊惱,自信一些、堅定一些,再掙回來就好了。
金銀雖無言,最能驗人心性。
當一個人琢磨透了錢的性情,離錢就近了。
01
沖動消費:內心焦慮
《茶花女》中曾說:“金錢是好仆人,壞主人”。
錢,能給人解決很多問題,但是如果物質富裕但精神空虛,往往會讓自己深陷更深的沼澤。
現實生活中有個很真實的現象:
越是在焦慮、無力、困惑的時候,人越容易沖動消費,那不是在買什么具體的物品,而是在“買確定感”“買情緒緩解”。
猶如社交平臺有位網友,分享過自己這樣的經歷:
沖動消費是我一次次的“情感代償”,“代償”是我從健身學到的詞。
“運動代償”就是明明想練腿,但是因為啞鈴太重,深蹲姿勢不對,結果腰借力才能完成動作,練完了腿還沒感覺,腰就酸了。
對比消費觀上,我經常會間歇性地進行一場巨額消費。
不僅是突然下的決定,而且是立刻沖動付諸實踐,最后花錢得到的東西往往與我的初衷相去甚遠。
比如說,上一秒我在想,我是不是不合群?下一秒我給自己報了20節私教課。
這種“兩秒消費”就像一次次深蹲里我那可憐的老腰一樣,被一次次無意識代償,而我還在樂呵呵地加重量,也從不拉伸,也從沒糾正動作。
直到看到醫院CT圖上的那節顯眼的腰椎凸出,才頓悟:原來每一次不在意的錯誤動作,腰椎承擔了所有。
而我為什么報私教呢?
因為我容貌焦慮,我希望自己更討人喜歡……
多項臨床研究表明:
焦慮情緒會顯著增加沖動消費風險,神經成像顯示消費時,焦慮相關腦區活躍度下降約三分之一,購物可以給人帶來一種短暫的心理滿足感。
比如很多人會因為身邊的人瘦了下來,突發奇想開始運動減肥,從而給自己購置了一大堆裝備。
這個過程,大腦會釋放多巴胺等讓人感到愉悅的神經遞質。
但是第二天,面對是更多的懊惱和大把的焦慮。
因為沖動消費,緩解的只是當時的情緒,并不能解決我們內心真正的焦慮。
只有我們的認知提升上來、心態穩下來,就會發現:原來不買,也可以很舒服,少買,反而更輕盈。
成年人,清醒的消費觀才是隱形財富。
從剁手到收手的蛻變,會像褪去一層浮躁的殼,那些省下的銀子,都悄悄變成了眼里的光,也褪去了我們曾經那不值一提的焦慮。
02
過度節儉:沒有安全感
與沖動消費相反,有些人則過分節儉,對花錢感到極度不安。這種行為背后往往隱藏著一種深深的匱乏感和不安全感。
老李今年68歲,退休金每月5800,存款六位數,卻活得像個貧困戶。
老伴走后,他的冰箱里永遠塞滿打折時囤的臨期食品,有些過期了也舍不得扔;
衣服是兒子十年前淘汰的舊襯衫,領口都磨破了還接著穿;
家里燈泡壞了,他寧愿摸黑半個月,也要等超市促銷才肯換。
兒女看不下去,給他買新衣服、塞紅包,他轉頭就存進銀行,那張存折上的數字越摞越高,可他的日子卻越過越緊巴。
去年冬天,老李高燒39度硬扛著不去醫院,直到昏迷被鄰居發現。
醒來第一句話竟是:"住院費一天得三百多吧?"
女兒不解:“爸,咱們又不是沒錢,你為什么非要這樣?”
老李著急地喊道:“哪有錢?真有錢你媽就不會走得那么早了!”
原來,老李的老伴在年輕的時候,因為家里窮,又要供兩個孩子讀書,小感冒拖成了重疾,年紀輕輕就撒手人寰,只留下老李和兩個正在讀書的孩子。
這么多年,他窮怕了。
老李的經歷不是個例,經歷過饑荒、下崗的那代人,往往會把"過度節儉"刻進骨子里。
他們不是缺錢,是缺安全感。
節儉本該是通向自由的船,但太多人把它變成了困住自己的錨。
明明岸邊有船,卻始終不敢解開纜繩。
正如《貧窮的本質》所說:有些人窮在口袋,更多人窮在思維。
真正的安全感,不僅僅是銀行卡的數字,更應該是舒心的生活、健康的身體、開闊的眼界。
才能讓自己未來的生活充滿確定性。
03
報復消費:內心缺愛
心理學催眠大師斯蒂芬·吉利根說:“一個反復的強迫性習慣,它代表你內心的正向需求未被滿足。”
內心缺愛的人,更容易報復性消費。
因為我自己的原生家庭支離破碎,小時候匱乏感太重,以至于成年結婚生了女兒后,拼命地給她買曾經我沒有得到過的東西。
衣服玩具,不管她喜不喜歡,我喜歡就買;
只要有時間,就帶她出去玩。
美其名曰帶孩子出門看世界,也不管她是否愿意。
后來才知道,這一系列行為,在心理學中被稱為報復性消費,來補償自己缺失的心理落差。
在情感中,也是如此。
心理學家發現,當人在親密關系中感受不到足夠的愛時,大腦會啟動一種"代償程序":通過物質消費來填補情感空缺。
凌晨2點,朋友蘇晴又一次清空了購物車。
只因男友的不冷不熱,讓她感覺到極度的恐懼。
她盯著手機屏幕,手指機械地滑動著商品頁面,從精華液到口紅,從新款手機到限量包包——每點擊一次"立即購買",她心里就涌起一陣短暫的快意,仿佛在報復他的冷漠。
"他不在乎我,至少還有這些東西在乎。"她自嘲地想。
可幾天后,看著凌亂的滿床未拆封快遞和長長的賬單,她再次陷入恐懼,這些東西,真的是自己需要的嗎?
蘇晴的瘋狂購物,本質上是在用"購買行為"替代"被愛體驗"。
"如果我擁有這些好東西,是不是就值得被愛了?"這種將自我價值與物質綁定的心理,正是缺愛者最常見的認知扭曲。
曾有一項追蹤研究顯示:
報復性消費者在6個月后的抑郁指數平均上升15%~25%,其中68%~75%的人表示"購物帶來的快樂不超過24小時"。
但因此產生的財務壓力,卻可能持續數年。
尼采曾說: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劇本,不是你父母的續集,不是你子女的前傳,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
我們生以悅己,而非為他人所困,永遠不要把所有精力和支撐放在他人身上。
真正的愛,來源于自己。
我們需要的也不是被愛,而是好好愛自己,才能風生水起。
04
學會正確花錢,才會越來越有錢
《金錢心理學》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
你和金錢的關系,決定了財富和你的距離。不是所有的成功都源自努力工作,同樣也不是所有的貧困都來自游手好閑。
學會正確花錢,才會越來越有錢。
01減少物欲
物欲膨脹的本質,是用消費填補情感空洞。
神經科學研究證實,購物瞬間的多巴胺分泌會短暫緩解焦慮,但長期依賴會導致認知能力下降9~13分。
為了自己少買,我們可以:
首先,采用物理隔離誘惑源。
卸載購物APP,關閉免密支付,阻斷“一鍵下單”路徑;取關促銷類平臺,減少“限時折扣”信息轟炸。
其次,制定“不買清單”。
例如:重復功能物品不買(已有烤箱則不購空氣炸鍋);使用頻率低于1次/周的不買;需透支信用卡的不買。
衣服,夠穿就行,生活用品,有一個了就不需要第二個了。
將每次自己想買卻沒買東西的錢存下來,一年后,會擁有一筆不小的存款。
02提高延遲滿足
趙玉平曾說:不管什么交易,都要等太陽出來以后再付錢。
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延遲滿足感。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個體,在中年時平均資產比對照組高出42萬美元。 ?
所謂延遲滿足,指一種能夠為了一個更重要、更有價值的長遠目標而放棄即時滿足的能力,同時還包括在等待期中所表現出的自律。
可以用“5分鐘法則”應對即時誘惑。
當想沖動消費時,立刻暫停,深呼吸5分鐘,放在購物車兩天后再回來看,還有買的必要嗎?
如果是自己特別喜歡的,可以用來獎勵自己,讓自己適當地等一下,并且為此努力,會得到雙倍的結果。
03投資自己
巴菲特強調:最好的投資是投資自己,因為沒人能奪走你的能力。
很多人看到同事都在忙著學習專業技能,以及糾結了好久卻覺得“學了也不一定有用”!
轉眼看到閨蜜在忙著學習剪輯和化妝,卻嗤之以鼻:白花錢,學這個有什么用?
然后半年后,同事憑著過硬的技能升職成為自己的上司,閨蜜開始忙著開啟第二副業,而自己還在原地咬尾巴……
無論是職場技能課、興趣提升班,還是認知思維訓練營,每一筆投入都是在為未來鋪路。
萬物皆有定價,只不過有些不會寫在標簽上。
往后余生,希望我們都活得貴一些。
莫言說:“錢是照妖鏡,也是量心尺。
窮時見人性,富時知人心,一富遮百丑,一窮毀所有,窮人的深情一文不值,富人的流氓異常迷人。”
接下來,把錢花在精神世界上、花在健康上、花在外表上、花在學習上,內外兼修。
學會正確花錢,讓自己更值錢,才能賺更多的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