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已成為兒童和青少年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被用于社交、娛樂、導航定位和學習。與此同時,為營造更安靜的課堂教學環境,讓學生擁有更強的專注力、更好的學習表現、更深入的社會情感互動,社會上建議全面實行校園手機禁令的聲音也在增多。
德國媒體教育與傳播文化協會對全面實施校園手機禁令表示擔憂,兒童和青少年生活在一個數字化、智能化時代,校園智能手機使用不能簡單一禁了之,而要基于教育學原理、兒童和青少年成長規律,以促進智能手機反思性、負責任使用為目標,制定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數字媒體使用監管措施。
鼓勵學生共同參與。學生群體應積極參與制定數字媒體使用規則。這能培養學生民主行為能力,并提升學生在數字媒體使用中的責任感。
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數字媒體的批判性和創造性使用應成為學生必修課,數據保護、數字溝通、信息能力、青少年媒體保護和媒體設計等主題應納入課程體系。
完善學校人員配備。學校需要配備足夠多的媒體教育專業人員,負責制定和實施媒體教育方案,并負責校內數字媒體使用規范等工作。
有針對性地培訓教師。在數字空間中安全負責任地進行教學實踐需要有扎實的知識基礎,教師培訓有必要包括媒體教育學和媒體教學法。
制定情境化規則。學生智能手機使用場景并不局限在課堂上,還發生在課間活動、社交等差異化場景中。關于何時何地使用智能手機或不能使用智能手機,學校要與學生共同制定情境化規則,為學生社交互動提供自由空間。
促進包容性解決方案。對于許多學生而言,智能手機是重要的學習和輔助學習工具,允許在規定情境中使用智能手機,有助于提高學生獨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加強家校協作。學校只有與學生家長加強合作,才能確保數字媒體使用策略的可持續性。學校要向學生家長宣傳數字媒體的機遇和風險,與家長建立清晰的溝通、協商機制,建立責任共同體。
綜合考慮不同學校情況。每所學校的情況不盡相同,在規范校園手機使用時,需要根據學校實際情況,由學生群體、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共同為學校量身定制校園手機使用規則。
德國媒體教育與傳播文化協會呼吁學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推動兒童和青少年負責任、自主、批判性和創造性地使用數字媒體。
?。ㄗ髡邌挝唬荷虾煼洞髮W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
《中國教育報》2025年07月10日 第07版
作者:凌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