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新能源汽車高歌猛進的當下,行業領頭羊比亞迪卻意外陷入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輿論風暴。
從年初的油箱門事件到被同行暗指為“車圈恒大”,從價格戰引發的行業焦慮到王傳福在股東大會上的罕見哽咽,這家曾經風光無限的新能源巨頭正在經歷其發展歷程中最嚴峻的公關危機。
2025年初,一場被稱為油箱門的技術爭議將比亞迪推上了風口浪尖,事件源于某第三方檢測機構對比亞迪混動車型的油箱設計提出質疑,稱其可能存在技術缺陷,這一指控迅速在社交媒體發酵,多家自媒體跟進報道,形成了對比亞迪技術可靠性的廣泛質疑。
油箱門之所以引發如此大的反響,關鍵在于它觸及了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安全性的核心關切,在新能源汽車快速普及的背景下,任何與技術安全相關的負面消息都會迅速放大。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事件爆發的時間點恰逢比亞迪準備大規模進軍歐洲市場之際,其高端車型仰望U8剛剛獲得歐洲NCAP五星安全評級,“油箱門”不單純是技術討論,更像是競爭對手針對比亞迪全球化布局的一次精準打擊。
面對輿論風暴,比亞迪技術團隊迅速做出回應,通過多場技術說明會詳細解釋其油箱設計的科學性和安全性,公司強調所有設計均符合甚至超越全球最嚴格的排放標準,并公布了第三方權威機構的檢測報告作為佐證。
然而在信息碎片化傳播的時代,技術真相的傳播速度遠不及負面消息的擴散速度,這場爭議雖然最終未能動搖比亞迪產品的市場地位,但卻給品牌形象蒙上了一層陰影,也為后續更猛烈的輿論攻擊埋下了伏筆。
更具殺傷力的是,在油箱門余波未平之際,某行業論壇上開始流傳將比亞迪比作車圈恒大的言論,這種類比極具煽動性,暗示比亞迪可能面臨類似恒大集團的資金鏈危機。
盡管沒有任何實質性證據支持這一說法,但車圈恒大的標簽卻在短時間內形成了病毒式傳播,這種標簽化攻擊之所以有效,很大程度上源于公眾對高負債、快速擴張企業模式的天然警惕,特別是在房地產行業暴雷頻發的背景下。
如果說油箱門和車圈恒大的標簽更多是輿論層面的攻擊,那么真正讓比亞迪陷入行業孤立境地的,則是其發動的激進價格戰,2025年5月,比亞迪將秦PLUS的價格直接拉低至5.58萬元的歷史低位,這一舉措如同在平靜的湖面投下一顆巨石,引發了整個行業的連鎖反應。
價格戰的邏輯看似簡單,利用規模優勢和技術積累,通過降價擠壓競爭對手的生存空間,比亞迪擁有從電池、電機到電控的全產業鏈布局,其垂直整合模式確實賦予了它更強的成本控制能力。
2024年供應鏈改革后,比亞迪單車成本降低了超1.7萬元,汽車業務毛利率達到21.02%,高于特斯拉的17.9%,這種成本優勢讓比亞迪在價格戰中擁有更多籌碼。
價格戰是一把雙刃劍,在提升銷量的同時,它也導致整個行業利潤空間被急劇壓縮,對于那些研發投入大但規模較小的新勢力車企而言,比亞迪的降價策略幾乎是致命的。
據行業內部消息,2025年上半年已有至少三家新能源汽車企業因資金鏈緊張而陷入經營困境,更多企業則在苦苦支撐,這種行業洗牌雖然符合市場規律,但也讓比亞迪背負了行業破壞者的罵名。
國家相關部門已多次呼吁車企要理性競爭,避免惡性價格戰,把精力放在技術創新而非價格廝殺上,這種政策導向讓比亞迪的價格策略顯得更加不合時宜,也為其招致了更多批評。
2025年6月,在比亞迪年度股東大會上,一向以堅強形象示人的王傳福罕見地哽咽了,這位在商場打拼30年的老兵紅著眼眶說:“我只有一家企業,就是比亞迪,我們把自己做好,人在做,天在看。”這一幕通過社交媒體迅速傳播,成為行業熱議的焦點。
作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旗幟性人物,他肩上的擔子遠不止一家企業的興衰那么簡單,比亞迪的成功被視為中國汽車工業崛起的象征,其每一步決策都牽動著整個行業的神經,當企業成為眾矢之的,作為掌舵者的王傳福承受著外人難以想象的心理壓力。
更深層次看,王傳福的哽咽折射出中國第一代科技企業家的集體困境,他們大多白手起家,從技術專家轉型為企業管理者,經歷了中國制造業從追隨到引領的全過程。
然而當夢想照進現實,當比亞迪真正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的領跑者時,王傳福卻發現,成功帶來的不只是榮耀,還有更多的責任、更復雜的挑戰和更猛烈的攻擊。
表面上看,比亞迪遭遇的公開處刑是一系列孤立事件的巧合疊加,但深入分析則會發現,這背后反映的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進入深水區后的結構性矛盾,隨著市場從高速增長轉向存量競爭,行業內部的利益分配和話語權爭奪變得愈發激烈。
從長遠看,比亞迪能否建立與萬億級企業規模相匹配的治理體系,將直接影響其全球化的成敗,特別是在歐美市場,企業治理水平和合規能力是獲得消費者和投資者信任的關鍵因素,目前比亞迪在泰國、匈牙利等地的工廠已經投產,海外營收突破2219億元,這種全球化布局對企業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站在2025年年中的時間節點回望,比亞迪正處在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它在技術和市場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自主研發的超快充系統實現5分鐘補能400公里,遠超特斯拉的10分鐘275公里。
另一方面,輿論風波和企業治理的挑戰也讓比亞迪的持續增長蒙上陰影,王傳福在哽咽中說的“人在做,天在看”,既是對當前困境的回應,也暗示了比亞迪未來的戰略方向,堅持技術立企的根本,用產品實力而非輿論戰贏得市場。
盡管價格戰短期內難以完全停止,但比亞迪可能會更加突出其技術領先性,通過產品差異化而非單純低價來保持競爭力,事實上比亞迪已經在這方面有所動作,其高端品牌仰望U8在2025年交付量已超3萬輛,證明了品牌向上突破的可能性。
目前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已覆蓋全球112個國家和地區,泰國羅勇工廠年產能達15萬輛,匈牙利工廠即將投產,這種全球生產網絡不僅能規避貿易壁壘,也能減輕國內市場競爭的壓力。
盡管當前行業關系緊張,但從長遠看,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需要形成某種形式的競合關系,特別是在面對國際競爭時,王傳福強調“不拉踩同行”的原則,或許正是為未來的行業合作預留空間。
從油箱門到“車圈恒大”的爭議只是這個宏大敘事中的插曲,真正決定行業未來的,仍然是技術創新和產品實力,在這個意義上,比亞迪當前遭遇的公開處刑,或許正是其邁向世界級企業的必經考驗。
參考資料
證券時報 -2025-06-06:王傳福一度哽咽!直擊比亞迪股東大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