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貼大幕正在落下,行業大洗牌不可避免。無論是電動、混動還是燃油車,都將在同一個競技場上比拼,競爭正在回歸本源。
文 / 張恒
十年前,電動車還是稀罕物,路人見了都要駐足多看兩眼。時移世易,如今電動車已隨處可見,中國穩居全球產銷第一,成為了電動車王國。
這巨變的背后,是持續十余年的真金白銀的補貼支持。
據估算,從2009年算起,中央和地方豪擲或達2萬億元,從購車補貼、稅收減免、充電樁建設、研發支持,樣樣不落。車企還能靠賣碳積分大賺一筆,這錢同樣可觀。
補貼砸出來的市場紅利
事情得從2009年說起。
那年,上海、深圳率先試點,每輛電動車(包括插混)最高補貼6萬元,相當于給整個行業踩下“啟動鍵”。2013年,補貼加碼到7萬元,政策開始“加速奔跑”。從2014年到2022年,是電動車政策最密集的黃金階段——中央和地方一起發力,單車補貼能頂上整車利潤的一大塊。
2010年,全國電動車銷量才7000輛,其中一半還是插混車。到了2016年,上漲到50萬輛,純電動車占了七成,中國就這樣成了全球第一。而到了2022年,銷量沖到688.7萬輛,八年翻了20倍,純電占比超過八成。
誰在這場狂飆中獲得的補貼最多? 從2024年年報就能看出端倪。
比亞迪拿了104億元補貼,占全年凈利潤超四分之一,借此也坐實了 “電動車銷量世界第一”;上汽的補貼也有52.58億元;吉利比上一年多拿了5億,總額達43億元;長城拿了22億元,但如果加上稅費減免也有40億元,占凈利潤的三成。
這些補貼都來自明面上的政策——汽車報廢獎勵、技術改造支持、穩崗就業補助等等。寧德時代這樣的上游企業,也從整車熱銷中分得一杯羹。簡單來說:誰電動車賣的多,補的就多。
補貼燒了這么多年,從結果看,它不僅撬動了市場,也拉起了整個產業鏈。中國電動車銷量占了全球一半,像比亞迪、奇瑞、吉利、上汽和一些新勢力車企,也站到了國際車展的C位。與此同時,全國充電樁從2010年的幾百個,發展到如今超過800萬個,城市、鄉村都能看到身影。
當然,“大躍進”帶來的問題也非常突出。“騙補”問題一度讓整個行業抬不起頭。一些企業虛報銷量、重復申報,把補貼當提款機。2016年,工信部出手整頓,查處了幾十家違規企業,雖然立了規矩,但漏洞和問題還是不少。
其中有一個更值得探究的問題:補貼砸出了市場,卻沒砸出足夠的核心技術。雖然每家頭部車企都在吹自己的技術冠絕全行業,但真正要說操控、安全、芯片等方面,那些跨國車企還是當仁不讓。而國內的電動車更多是在拼冰箱、彩電、大沙發這樣的噱頭。車企拿了錢后,選擇的是拼營銷、拼價格、拼擴張,真正能沉下心來搞技術的不多。
結果也很現實。2024年,中國電動車出口占全球六成以上,但在高端市場,還是特斯拉和豐田為代表的跨國車企主導。國產車靠低價打開局面,卻始終沒法在技術標準上“領跑”。
補貼這把“雙刃劍”,讓中國電動車產業從無到有,但也留下了慣性。補貼不是護城河,產品才是,車企必須在成本控制、技術突破和消費者體驗上硬碰硬。
車企迎來生死考
2022年,電動車直接補貼正式收尾,財政不再“發錢”,而是轉向購置稅減免和交易類激勵。2023年6月新規落地,2024-2025年每輛車最高減稅3萬元。
金額看似少了,實則不然,因為規模大了。2024年,全國賣出1286.6萬輛電動車,純電占六成、插混占四成,國家因此減稅2573.2億元。2025年電動車銷量預計上探到1600萬輛,減免額度將擴大至3200億元。
此外,地方政府也沒停,上海、廣州等地仍在發放購車紅包,有的幾千元,有的上萬元。
換句話說,政府并沒有撒手,只是方向變了,從“喂飯”變成“攙扶”,車企要自己跑起來。
補貼退出,是早晚要來的現實。靠政府輸血的階段正在過去,接下來,車企拼的是活下去的能力。
以蔚來為例,2023年其凈虧損207億元,2024年凈虧損為224億元,平均每售出一輛車虧損約10萬元,交付量增長也開始遲滯。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其凈虧損達到67.5億元。自成立以,蔚來累計虧損已經達到了千億元。燒錢續命的老路,隨著政策的改變,將越來越難走。
如今,規模效應不足的新勢力車企,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光靠輸血,熬不過這個時代。
另一方面,消費者對純電動車逐漸“去魅”,購車意愿正逐漸減退。尤其是到了2025年,社交媒體上充斥著對電動車的不信任,包括售后套路多、實際續航不足,同時安全性問題也是頻出:智能駕駛誤操作、電池自燃、事故后車門打不開……
隨著問題的擴散,監管開始介入。工信部出臺行政措施,要求整頓宣傳亂象和產品安全問題。新勢力過去那一套“炫大屏、搞噱頭”的打法,正在失靈。
競爭回歸本源
補貼正在退場,電動車也不再是“政治正確”。
過去十幾年,中國電動車是在政策支持下成長起來的。補貼不僅顯著降低了購車門檻,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導了消費者的認知選擇。
如今,隨著補貼逐步淡出,這層誘因正在減弱,原本被合理化的購買理由,也開始發生轉變。
這正是汽車產業轉型過程中一道必須過的門檻。當外部支撐逐步退出,車企必須依靠產品和技術自我立足。若核心技術不扎實,產品定位還停留在冰箱彩電大沙發等表面文章,曾經依靠補貼贏得的市場空間,將難以維系。
同時,消費者也在變得更為理性。電動車不再是稀罕的新物種,智能化、加速快這些特性在初期確實吸引目光,但汽車的本質還是安全性和穩定性,倘若未來無法在固態電池等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電動車的增長空間或將受限。
歸根結底,電動車是產業技術演進的路徑,而不是目的本身。消費者需要的,不是一輛電動車,而是一輛經得起時間考驗、使用順手、足夠安全的高品質汽車。無論是哪種動力形式,誰做得更好,就買誰。
補貼大幕正在落下,行業大洗牌不可避免。無論是電動、混動還是燃油車,都將在同一個競技場上真刀真槍地比拼,身份特權終成過眼云煙。
競爭,正在回歸本源。【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傳媒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