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在人生的旅途中走馬觀花、步履匆匆,時而好高騖遠,時而瞻前顧后,總被那“亂花叢”迷了雙眼。殊不知,何必遠眺?我們奮力追尋的彼岸,此刻就在我們的腳下啊!
佛陀教導我們,人只能生活在當下,即現(xiàn)在這一刻,誰都無法退回“昨天”或提前進入“明天”。當四周陷入黑暗,前方的去路與后方的來路皆不可見,如同前世與來生都觸摸不到,我們要做的仍是“著眼于腳下,關注于今日”。“昨天”雖曾存在,卻已不可及;“明天”雖有可能,同樣遙不可及。
在佛法中,時間被視為相對的概念。南懷瑾禪師在闡釋佛經(jīng)時曾言:“痛苦之際,一分一秒仿佛漫長如萬年;而幸福快樂之時,縱使萬年百年,亦不過轉瞬即逝。”由此,佛法已然揭示,“一時”既無古今之別,亦無未來之限。
只要我們能明心見性,隨緣任運,無論壽命長短,皆不枉此生。“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生命既虛無又短暫,僅在呼吸之間,如流水般逝去,永不復返。唯有真正洞悉生命意義與方向,用心生活,將生命演繹得絢爛奪目、美不勝收,方能稱之為真正懂得善待生命之人。
有一天,如來佛祖將弟子們召集到法堂前,問道:“你們說說,你們每日托缽乞食,究竟是為了什么?”
“世尊,這是為了滋養(yǎng)身體,保全生命啊。”弟子們幾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那么,肉體生命到底能維持多久?”佛祖繼續(xù)追問。
“有情眾生的生命平均起來大約有幾十年吧。”一個弟子迫不及待地回應。
“你并未真正理解生命的本質(zhì)。”佛祖聽后,輕輕搖了搖頭。
另一位弟子沉思片刻,說道:“人的生命如同春夏秋冬,春夏萌發(fā),秋冬凋零。”
佛祖依舊微笑著搖了搖頭:“你雖覺察到生命的短暫,但僅看到其表象而已。”
“世尊,我想起來了,人的生命在于飲食之間,所以才要托缽乞食呀!”又一個弟子滿臉欣喜地答道。
“不對,不對,人活著并非只是為了乞食。”佛祖再次予以否定。
弟子們面面相覷,一臉茫然,紛紛陷入沉思。此時,一個負責燒火的小弟子怯生生地開口:“依我看,人的生命恐怕是在一呼一吸之間吧!”佛祖聽后,連連點頭,微笑贊許。
故事中各位弟子的不同回答揭示了人性的多樣性。人珍惜生命,渴望長生不老,因此無數(shù)帝王將相執(zhí)著于修煉長生之道,然而他們終究無法改變生命短暫的宿命;人既貪婪又懶惰,這才釀成了諸多“鳥為食亡”的悲劇;同時,人又懷有上進心,于是才會有那么多“只爭朝夕”的奮斗者,始終不懈怠。
最可怕的一句話莫過于“還有明天”。這種思想極為危險,它使人安于現(xiàn)狀,虛度光陰,浪費生命。它成了人們拖延的借口,也是許多人一事無成、無所事事的根源。
昨天是一張作廢的支票,明天是一張期票,而今天是你唯一擁有的現(xiàn)金,因此應當明智地把握。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習慣:一邊為昨日的虛度而懊悔,一邊下定決心從明天開始改變,而今天就在這懊悔與決心之間被輕易忽略。實際上,很多人并未意識到,你所能擁有的只有實實在在的今天。唯有好好把握今天,明天才會更加美好、更加光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