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11時08分,武漢職業技術大學舉行揭牌儀式。這一歷史性時刻的背后,是五十二年“追光逐電”的堅守與傳承。從1973年長江電訊技術學校118名學員拍下合影的那一刻起,以“厚德篤學、求實拓新”為內核的精神基因便在凌家山扎下根脈,而后在黨建引領與產教融合的沃土中,不斷汲取養分、茁壯成長。
追光溯源
精神根系深扎時代沃土
1973年11月8日,長江電訊技術學校首屆開學典禮。
1973年的武漢,生產一線技術人才告急。一群來自原第四機械工業部工廠、研究所的技術骨干,帶著車床的油漬與圖紙的墨香,在這片后來被稱為“中國光谷”的土地上,建起了長江電訊技術學校的第一間實驗室。黨員教師扎根一線,白天帶領學生操作機床,夜晚便圍坐煤油燈前編寫教材。他們以這份擔當作為,奠定了“把車間搬進課堂”的實干傳統,更鑄就了“上手快、留得住、用得好” 的辦學育人底色。而這種“于鐵砧上淬煉技藝,在實踐中打磨真理”的精神,也成為了武職人最本源的精神圖騰。
1999年9月28日,武漢職業技術學院舉行掛牌儀式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慶典活動。
1999年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成立時,在三次合并重組的艱辛中,教職工們帶著“二次創業”的共識,全力推動分散教學資源的重新整合。彼時,原紡織服裝工業學校教師帶著布料樣品走進專業課堂,提供材料實踐素材;機械系教師將數控技術經驗融入院系實訓,提升教學技術含量。這種打破壁壘的融合創新精神持續生長:智能制造學院教師李淵以電氣自動化專業為例,提出“專業融合型勞動教育”理論,將勞動教育融入實習實訓、企業實踐、創新創業,為培養新質生產力人才提供思路。
從合并初期的資源整合到后續的教學創新,這種“融合”精神始終是武職文化的核心特質。老教師們常說:“專業有邊界,育人無圍墻。”這種協同理念,讓學校在一次次改革中凝聚合力,為人才培養持續注入活力。
黨建鑄魂
精神譜系融入育人血脈
“技能人才應心懷家國、身懷絕技。”學校黨委將思政教育與技能培養熔于一爐,構建起紅色基因與工匠精神雙向融入的教育體系。
2018年,學校打造“匠心中國”校園文化品牌,邀大國工匠進校園現場展示技藝,讓學子感受精神力量。曾承擔神舟、天宮等20多個型號艙體加工的盧鋒,寄來嫦娥五號探月紀念郵冊,信中憶及在校習得精準理念支撐航天攻堅,坦言“0.01毫米的較真里,藏著母校教我的工匠精神”,以此感恩培育、激勵后輩。十七年堅守武漢港口的技能大師余智偉,在保障港口機械精準運行、守護物流暢通中,在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中詮釋“匠心精神”的時代內涵。他那句“把設備盤得比自家物件還熟”的樸實話語,道盡了扎根一線的鉆研與堅守,成為學子們看得見的精神標桿。這些課堂外的“精神課”,讓“技能報國”從口號變為武職學子的行動自覺。
在“一核六融”實踐體系引領下,黨建元素悄然融入教學細節。光電與信息工程學院黨員教師在焊接實訓課上,總會講起“中國芯”從無到有的突圍歷程,讓學生把“焊盤上的每一個焊點,都連著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鐫刻在心中;智能制造學院教師第一黨支部依托裝備制造專業群,將支部建在產線旁。作為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培育創建單位,黨員教師帶領學生與企業聯合技術攻關,在實踐日志里生動詮釋“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理念。這種思想引領與技能錘煉深度融合的浸潤式教育,滋養出十數萬名畢業生中既有華為海思、長江存儲、華星光電的技術骨干,也有扎根鄉村振興一線的技術創客。
產教同輝
精神力量驅動創新突破
“在輸送人力資源的基礎上,訂單式培養還承載著精神雙向滋養。”堅持黨建引領,校黨委統籌推進產教融合。2002年與華中數控合作中,校企共同制定授課計劃融進“嚴謹如程序、精準如數控”職業操守,催生了“校中廠”文化:華中數控工程師將產線“病例卡”帶入課堂,師生共診開出“技術處方”。教師與企業師傅輪崗手冊中,“傳幫帶”精神已凝練成可復用的分析圖譜。
2020年,學校設全國高職院校首家信創學院,聯合奇安信共建平臺,與達夢數據庫領軍企業等共育“中國芯、中國造”人才。同期,學校與華為海思等推出“機、電、芯”復合型培養。2022年,學校與西安諾瓦星云建實訓基地、開雙元課程,3年培育100余名LED顯示控制“準工程師”,85%獲得企業核心崗位認證,畢業即上崗率達92%。
自湖北省芯產業職業教育聯盟成立以來,主動對接光谷產業布局,聚焦“芯”產業領域技術攻關,共同服務湖北省“一芯兩帶三區”布局。在“芯火”協同創新中心,武職師生與長江存儲工程師緊密協作研發光電芯片新技術并應用于本地企業生產線,培養了大批“芯人才”,也沉淀出“共生共榮、破壁攻堅”的產業文化。
炬火相傳
精神新篇照亮本科征程
2025年7月9日,武漢職業技術大學舉行揭牌儀式。
在武漢職業技術大學揭牌儀式上,鮮紅綢布滑落的剎那,五十二年追光歲月在新校牌上匯成新榮光。學校逐電之路凝結的志向與決心,在此刻煥新啟程。舊教案里“追光者”的初心,如今已化為“光芯屏端網”專業群的建設藍圖;“把車間搬進課堂”的理念,已升級為“產學研創”一體化的現代模式。
站在職業技術大學的新起點,武職人正以“五高地兩中心”的建設為筆,續寫精神華章。新起點上的實驗室,深夜燈焰熔鑄兩種光芒:實訓學生筆尖游走的電光,與科研團隊攻堅屏幕的冷焰,在電路板上交匯成銀河。校訓石倒映的年輕瞳孔里,車刀銑床的金屬夢想,正淬火鍛造出“制造強國”的鋼印。
從長江電訊到武漢職業技術大學,變的是辦學層次,不變的是一代代武職人“與光谷同頻,與時代共振”的精神坐標。這束從1973年點燃的教育之光,因黨建引領而匯聚,因代代傳承而璀璨,終將在建設“制造強國”的征程上,照亮更多追光者的前行之路,凝作輝映時代的星河。
(通訊員:蔣媛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