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發現更多城市之美
在資興人的食譜中,米粉是菜肴中最為提味的作品,也是通向美味的萬能鑰匙,從飛禽走獸到山珍時蔬,當地人篤信“萬物皆可米粉配”。
米粉包裹住食材,經大火烹制,便可在鎖住食材本味的同時,滲透進濃郁的米香,七里米粉鵝便是土鵝和米粉相結合燒制而成獨具地方特色的絕配,樸素卻精妙的做法,化成難以忘懷的絕味和魂牽夢縈的鄉愁。
七里米粉鵝的發源地——資興市七里鎮(現屬回龍山瑤族鄉),地處羅霄山脈與南嶺交匯處,因古時距西廊鋪驛道有七里山路而得名。這里山水環繞,半垅水庫滋養的沃土為放養土鵝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圖片源于資興融媒
在資興,家家戶戶都會做米粉鵝,逢年過節、宴請賓客都少不了這道菜,尤其在“雙搶”時節的高強度勞作后,農人們尤愛這道滋補佳肴。2018年,七里米粉鵝制作技藝被列入資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湘菜中獨具地域特色的代表。
想做出地道的七里米粉鵝,食材、調料、手法這三個要素缺一不可。鵝,要選在七里野漂放養、生長期達半年的本地土鵝;搭配的米粉,須是精選秈米配八角、桂皮慢火細焙,石磨碾作的粗粒。制作手法上,目前比較主流的做法,一種是先將食材爆炒,再配上米粉上鍋蒸;另一種則是先把鵝肉蒸熟,再搭配米粉炒制。但無論哪種方式,都需要恰到好處的火候,去充分激發食材的原香,將風味調配得相得益彰。
制作七里米粉鵝,第一步是挑選合適的鵝。
清晨集市上,飯莊的老板騎著摩托車匆匆趕來,她要為今天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七里米粉鵝購置食材。除了考慮年齡和體型大小,翻鴨掌、撥鵝毛、看眼神也是挑選的關鍵環節:鵝掌要帶繭,說明常走山路,不是欄里的飼養鵝;鵝頸絨毛不能太密太短,絨毛稀疏、長度適中,意味著肉質緊實,后續處理鵝毛也更輕松;鵝眼要有神,眼神明亮、炯炯有神的鵝,才是健康且活力滿滿的好鵝。
挑鵝不僅挑眼力,腳力、手力也相當重要,來晚了或者手慢了,優質的大鵝就飛到別家餐桌上了。
殺好的鵝被放入燒得滾燙的水中,熱水一浸,那些長毛便可輕易拔下;細小的絨毛,就用類似鑷子的工具一點點夾出,看似簡單卻是個細致活,老板夫妻二人圍著鵝團團轉,粗略拔完又細細地拔,一遍一遍翻來覆去,半個多小時才差不多處理好。
接著燒起了稻草堆,將鵝架在火上燒去殘存的毛根,鵝皮也在煙火熏烤下變成了琥珀色,染上了煙熏的香氣。處理好的鵝開膛破肚,借旁邊流淌的山泉水沖洗干凈,切塊進鍋焯水,撇去浮沫,再放入高壓鍋壓十幾分鐘,將鵝肉燉煮軟爛,期間只需要放入八角桂皮去腥即可。
不多時,高壓鍋“嘶嘶”作響,蒸汽緩緩放凈,老板利索地將鵝轉移到灶臺旁邊備用。
接下來就是炒制了,到了最關鍵的一步:用茶油爆香。這一步的目的在于快速焦化,保留鵝肉的口感與風味,并借助茶油豐富整道菜的味道層次。
鐵鍋燒熱加入金黃透亮的茶油,鵝肉隨之下鍋,并不斷翻炒,保證每一塊肉都均勻受熱,茶油獨特的香氣絲絲縷縷地滲進鵝肉內部。待鵝肉表面微焦,便一邊翻炒一邊撒入米粉,持續的煸炒下,湯汁逐漸濃稠。
緊接著,抓起辣椒丟入鍋中繼續翻炒,辣椒的香氣迅速釋放。最后,加入剛才燉煮鵝肉的原湯,鹽、雞精、蠔油、生抽等調料也盡數放入鍋中。隨著持續不斷地翻炒,湯汁一點點被鵝肉吸入,米粉也吸附了高溫下溢出的油脂,最后撒上香菜出鍋。從灶臺到桌上,前后不過幾分鐘的工夫,騰騰的熱氣將七里米粉鵝的香味散得滿屋滿院都是。
“清香不膩,老少皆宜”,吃一口七里米粉鵝,就懂了這句話的含金量。鵝肉蒸制之后松軟多汁、軟而不爛。秈米粉吸飽了油脂和香料,既平衡了鵝肉的纖維感,又將香料的復合風味層層包裹。
“香而不燥、鮮而不腥”,甘甜與鮮香在此時達到平衡。倘若愛吃辣,炒制過程中加一把當地人口中的“無籽辣”,麻辣鮮香、入口爽滑,刺激的口感絕對越吃越上癮。這般集多種美妙滋味于一體的佳肴,難怪在古時的官廚也能占據一席之地。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七里米粉鵝不再是逢年過節才現身的“稀客”。 它走入飯館,走上更多百姓的日常餐桌,其獨特的風味早已成為當地人的舌尖記憶。七里米粉鵝把資興人與家鄉打了個結,走得越遠,也想得越緊。而今,四路八方的外地人,也常常結伴而來,點名要吃七里米粉鵝。于是,這道菜也日勝一日,名噪他鄉。
采一縷,湯市茶香
湖南非遺 | 興寧刺繡,扎根鄉土的刺繡
非遺故事 | 陳琳與她的花鼓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