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輩子,就像一趟列車,有人陪你走前半程,有人陪你走后半程,可總有那么一段路,得自己慢慢走。
季羨林先生說過:“人到了老年,往往會產生一種孤獨感,這是正常的,關鍵是如何對待它。”
老話也常說“少年夫妻老來伴”,可真到了只剩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哭沒用,怨沒用,得自己琢磨著把日子過順了。
小區里的周大爺,老伴走了五年,兒子在外地,他一個人住著兩居室,每天把屋子收拾得窗明幾凈,早上去公園打太極,下午在家練書法,見人就笑瞇瞇的,比有些身邊有人陪的老人還精神。
他總說:“一個人過,更得有個章法,不然日子就散了。” 其實啊,老人獨自生活,就怕慌了神、亂了陣腳,記住這三點,再難也能把日子過出滋味。
一、 別總想著“沒人管”,自己找樂子,日子才不冷清
樓下的張奶奶,自從老伴走后,總愛坐在門口發呆,見人就說:“以前他在的時候,還能說說話,現在屋里靜得能聽見鐘表響。” 兒女每周都來,可她還是覺得空落落的,慢慢就不愛出門了,身體也一天比一天差。
后來社區組織老年合唱團,鄰居硬拉她去了,沒想到她嗓子好,唱著唱著就有了精神頭,現在每天盼著排練,回家還對著鏡子練,嘴里哼著歌,屋里也有了動靜。
這讓我想起“境由心生”這句話,日子冷清不冷清,不全看身邊有沒有人,更看心里有沒有光。蘇軾在《定風波》里寫“一蓑煙雨任平生”,人老了獨自生活,就得有這份豁達——沒人陪說話,就去公園跟老伙計聊;沒人一起吃飯,就琢磨著給自己做個順口的;哪怕養盆花、喂只貓,也算有個牽掛。
老話也說“自己的日子自己過”,總想著“沒人管我了”,越想越委屈;不如換成“我想干啥就干啥”,反倒能活出點自在。
二、 身體別“逞強”,該注意的得注意,自己疼自己最實在
前院的李爺爺,今年七十多,獨自生活,總愛說“我身體硬朗著呢,不用麻煩兒女”。有次下雨天,他非要自己搬花盆,結果閃了腰,躺了半個月,還是鄰居發現不對勁,才通知他兒子回來。
他兒子回來又氣又急:“爸,您要是早點說,我能不回來嗎?您這硬撐,不是讓我更擔心?” 李爺爺這才嘆著氣說:“我就是不想給你們添亂。”
這就讓人想起《黃帝內經》里的“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人老了,身體就像用了多年的機器,該保養就得保養,別覺得“扛一扛就過去了”。
老話也講“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對老人來說,身體更是過日子的底氣。獨自生活,按時吃飯、天冷加衣、不舒服了趕緊去醫院,不是軟弱,是智慧。自己把身體照顧好,少遭罪,也少讓兒女揪心,這才是真的疼自己,疼家人。
三、 手里留“余糧”,別把錢都給出去,遇事才有底氣
我姑姥姥就是個例子,老伴走后,她把存款全給了兒子,自己手里就留著點退休金。去年冬天想換臺新空調,不好意思跟兒子開口,就那么凍著,后來還是我媽去看她,才發現這事。
我媽勸她:“您手里得有錢,不然遇事了咋辦?” 姑姥姥說:“錢給兒子,我才放心。” 可真到自己需要的時候,那份為難,只有自己知道。
這就應了那句“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老了獨自生活,手里攥點錢,不是貪心,是給自己留條后路。《增廣賢文》里也說“親兄弟,明算賬”,哪怕是跟兒女,錢財上拎清點,反而少矛盾。
不是說不幫兒女,是別把自己掏空。手里有錢,想買點啥不用看人臉色,想去趟醫院不用猶豫,這種踏實,比啥都重要。
人老了獨自生活,就像獨自駕著一艘小船,風平浪靜時,得自己掌好舵;遇到風浪時,得自己撐得住。
心態放寬點,日子就暖點;身體顧好點,底氣就足點;手里有錢點,遇事就穩點。
其實啊,日子說到底是自己過出來的,哪怕身邊沒人陪,把這三點記在心里,也能把小日子過得安安穩穩,舒舒服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