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個月內122人感染,死亡率極高,看到這個數據,作為醫生我心里咯噔一下。這不是普通的感冒發燒,而是一種一旦中招,進展快、危害大、容易被忽視的疾病。
我們不講懸疑,也不繞圈子,今天要和大家聊的,就是侵襲性肺孢子菌肺炎,一種近年來在特定人群中明顯高發的嚴重肺部感染。它不是新型病毒,不是罕見病,但一旦發生,后果極其嚴重。
這種肺炎的早期表現往往不典型,輕則只是喘不上氣、乏力、低燒,很多人會誤以為是上呼吸道感染或者過敏性哮喘。
可問題就在這兒,等到癥狀明顯,肺子已經被這個叫肺孢子菌的小家伙侵襲得差不多了。它不像細菌,沒細胞壁,抗生素對它沒用;它也不像病毒,不靠復制傳播,而是靠機會。只要人體免疫力一弱,它就趁虛而入。
這類感染從來不挑人,只挑時機。一個月內122人感染,其實并不只是個數字,它背后是122個家庭的慌張、焦慮、甚至悲痛。
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大多數患者免疫系統本身就不強。比如長期服用激素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老年人,接受化療的腫瘤患者,做過器官移植正在服用抗排異藥物的人,還有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但未及時治療的年輕人。
這些人表面上看可能和正常人一樣,但體內的防線早就支離破碎。
根據2024年《中華傳染病雜志》的一項多中心研究顯示,中國近三年侵襲性肺孢子菌肺炎的住院死亡率高達46.7%。
這個數字放在臨床上是非常驚人的,也就是說,幾乎每兩個住院患者中,就有一個沒能挺過去。而在河南這次集中爆發的案例中,死亡率甚至超過了60%。
這不是嚇唬人,而是活生生的現實。很多患者送來醫院時氧飽和已經降到了70%以下,肺部CT呈現大片磨玻璃影,呼吸衰竭幾乎已成定局。
這個病的可怕之處不光在于它潛伏得深,還在于它進展得快。從最初感覺有點累,到高燒、咳嗽、氣短,再到無法平躺入睡、口唇發紫、呼吸急促,有時不過三五天。
你可能還在堅持上班、以為自己只是感冒沒好透,結果突然就喘不上氣了。很多死亡病例都是在癥狀出現后一周內惡化到需插管搶救,但由于診斷滯后,治療往往來不及啟動。
這并不是我們沒手段,而是識別它太難。肺孢子菌不像細菌那樣可以培養,也不像病毒有快速抗原檢測。
它需要支氣管鏡下灌洗液檢測和特異性染色,甚至有時要靠PCR分子診斷才能找出元兇。而這些檢查并不在所有基層醫院配置中。很多患者初期被誤判為病毒性肺炎或細菌性肺炎,常規抗生素一通猛打,病情卻越打越重。
再來看一個細節,很多人以為自己身體沒啥問題,怎么就能中招?免疫功能低下不等于你得了大病。有時候只是你正在服用的藥物悄悄削弱了身體的抵抗力。
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的人群,即使是治療皮膚病或哮喘,也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對肺孢子菌的抵御能力。還有在接受生物制劑治療的患者,尤其是風濕免疫類疾病,感染風險高得驚人。
2025年初,復旦大學附屬某三甲醫院發布了一項回顧性研究,發現服用激素類藥物超過兩周的患者,其感染肺孢子菌的風險是正常人的8.4倍。
這個數字令人警醒。很多人隨意停藥、加藥,從不復查免疫狀態,等到出現問題才恍然大悟。不知不覺中透支了身體的底線,這才是最危險的地方。
再說一個大家常問的:這種病會傳染嗎?答案是不直接傳染。肺孢子菌不是流感,也不是新冠,不會通過飛沫在人群中傳播。
它是一種條件致病菌,平時就躲在人類呼吸道中,誰免疫力一塌糊涂,它就發作。所以別一聽肺炎就自己嚇自己,更別對患者另眼相看。真正要做的,是關注自己有沒有屬于高風險人群的因素。
臨床上我們會建議某些免疫低下的患者定期進行CD4+T淋巴細胞計數檢查,這個數值如果持續低于200,就要高度警惕肺孢子菌肺炎的風險了。
同時還要動態監測氧飽和度,尤其是活動后是否出現明顯下降。有些人一上三樓就喘得厲害,這種情況不能光靠休息緩解,很可能是肺部氣體交換能力已經受損。
治療上并不是沒藥,關鍵在于要對癥。復方磺胺甲噁唑是目前臨床首選的治療藥物,但它的副作用也不輕,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部分重癥患者還需要使用激素聯合治療調節過度的炎癥反應,而不是單靠抗菌藥物。關鍵在于早識別、早治療,一旦發展到呼吸衰竭,死亡率就會飆升。
最近河南這波集中發病,讓我們再次警醒,醫學并不是萬能的,醫生也不是神。我們能做的,是盡早把病找出來,盡早把人救回來。
對患者來說,最重要的是:重視身體發出的信號,不要硬扛。尤其是那些已經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人群,一旦出現持續低熱、氣短、夜間出汗、乏力等表現,一定要主動就醫,提出做肺部CT和肺孢子菌相關檢查的需求。
有時候,病不是病拖成的,是我們心太大、動作太慢。有些人怕檢查結果不好,索性不查了。這種鴕鳥心態,是真的要命。
我們不怕你有病,就怕你有病還不當回事。醫生不是為了嚇唬你,而是希望你在還能治的時候來,而不是等到我們也無能為力的時候再來。
一個月122人中招,背后是大量的免疫低下人群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風險。如果你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療,或者曾經因為白血病、紅斑狼瘡、器官移植接受過激素或化療,那你一定要你不是普通人,不能用普通人的標準來看自己的感冒發燒。
一旦有不適,寧可多查一點,也不要錯過關鍵時機。
作為醫生,我們不怕病多,就怕病看得晚。很多人覺得醫院是最后的選擇,其實醫院應該是你身體出現端倪時的第一站。健康這件事,從來不是靠運氣,而是靠對身體的尊重和對專業的信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