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貪涼飲冷成了常態,可不少人總被腹痛腹瀉纏上。吃點冰西瓜就拉肚子,吹會兒空調就腹痛,這其實是脾胃在向你求救。
正常人的脾胃,就像運轉順暢的磨盤,能把吃進去的食物細細研磨,化作精微滋養全身。可一旦脾胃受損,磨盤轉不動了,食物積在肚子里,要么脹得難受,要么順著腸道 “稀里嘩啦” 排出去,這就是夏日里常見的脾胃不適。
清代名醫李用粹在《證治匯補》里說:“暑濕傷脾,脾失健運,清濁不分,則為泄瀉。” 夏天暑氣重、濕氣盛,脾胃最容易受這兩樣東西欺負。脾喜燥惡濕,暑濕一裹,脾就像泡在泥水里的海綿,渾身乏力提不起勁;胃喜溫惡寒,冰飲涼菜一刺激,胃就像被凍住的管道,沒法正常工作。
這時候人就容易出現上吐下瀉、腹脹腹痛,還總覺得沒胃口,吃啥都不香。
一、脾胃失調的判斷方法
哪些癥狀說明脾胃已經出問題了呢?
除了常見的腹痛腹瀉,還有以下兩點特別典型:
1.食后腹脹
吃完東西沒多久,肚子就像揣了個氣球,脹得圓滾滾的,甚至連彎腰都費勁。這是因為脾胃運化不動食物,積在胃里發酵產氣。尤其是吃了油膩的紅燒肉、冰鎮啤酒后,癥狀會更明顯。有的人還會往上返酸水,嘴巴里一股子腐味,這都是脾胃無力 “消化” 的信號。
2.舌苔厚膩
伸出舌頭看看,要是舌頭上覆蓋著一層厚厚的白苔,像涂了層奶油,甚至膩得刮不下來,那肯定是脾胃被濕氣困住了。正常的舌苔應該是薄白均勻,透過舌苔能隱約看到舌頭本身的顏色。如果舌苔發黃,說明濕氣已經化熱,還會伴有口苦、肛門灼熱的感覺。
二、為什么夏天更要重視脾胃問題?
中醫常說 “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是身體的 “糧倉”,一旦出問題,吃進去的營養沒法吸收,身體就像斷了糧草的軍隊,抵抗力直線下降。夏天本就容易中暑、感冒,要是脾胃再虛弱,稍不注意就會病倒。
更麻煩的是 “濕邪黏膩”,脾胃的問題拖久了,濕氣會像膠水一樣黏在身體里,不僅會讓你整天沒精神、四肢沉重,還可能引發慢性腸炎、慢性胃炎。很多人夏天瘦得快,以為是天熱消耗大,其實是脾胃虛了,吃進去的東西沒變成氣血,全浪費了。
三、調理脾胃的經典良方——藿香正氣散
既然夏日脾胃不適多是暑濕作祟,調理就得從 “祛暑濕、健脾胃” 下手。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里的藿香正氣散,就是應對這種情況的經典方。
這個方子由藿香、紫蘇、白芷、茯苓、陳皮、白術等藥材組成:藿香就像夏日里的一陣清風,能把體表的暑氣和脾胃里的濕氣統統趕走;白術、茯苓是健脾的 “黃金搭檔”,能讓脾重新變得有力氣,把濕氣化成水液排出去;陳皮、半夏能化解胃里的積食,讓腹脹惡心的感覺消失。
用法也很簡單,現在有現成的藿香正氣水或藿香正氣丸,按照說明書服用即可。不過要注意,藿香正氣水含少量酒精,開車的人可以選丸劑。要是腹瀉嚴重,還可以用炒過的大米煮水送服,既能補充津液,又能幫助脾胃恢復。
四、日常調理小竅門
除了用藥,夏天護脾胃還要記住 “三不做”:不直接吃從冰箱拿出來的食物,最好放至室溫再吃;不在大汗淋漓時吹空調,尤其別對著肚子吹;晚餐別吃太飽,給脾胃留夠休息的時間。
要是你已經出現了腹痛腹瀉、食后腹脹,或者發現舌苔厚膩,別硬扛著。脾胃問題拖得越久,調理起來越費勁。及時用對方法,才能讓脾胃重新振作,安安穩穩過夏天。
不確定自己是不是暑濕傷脾,或者想了解更適合自己的調理方式,可以留言說說你的癥狀,幫你辨證分析!
提醒:本文為醫學科普,供讀者參考學習,中醫看病需辨證論治,如有不適癥狀,請及時前往醫院就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