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源于網絡 圖文無關
近來,多個飲用水品牌推出“無標簽瓶裝水”讓消費者眼前一亮。去除瓶身塑料標簽、油墨印刷,保留透明瓶身,只通過外包裝箱或瓶身浮雕體現標簽信息,這一設計贏得了簡約環保的贊譽,但簡約消費過后,關于合規性及環保真實性的疑問,也隨之而來。
根據《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GB 7718-2011)要求,只要整箱瓶裝水是最小零售單位,“無標簽瓶裝水”就屬于合規產品。環保效益上,“無標簽”直接減少了塑料與油墨使用,有利于企業的減塑減排。且飲用水瓶與標簽塑料材質不同,“無標簽”可以減少回收工序和回收成本,實現高效回收和高值再利用。對企業而言,“無標簽”亦是承擔環保責任、積累品牌資源之舉。
“無標簽”的確從源頭上削減了材料消耗和潛在污染,其環保貢獻值得肯定。但標簽的材料量相對整個瓶體而言很小,一次性塑料瓶本身若未被有效回收利用而進入環境,其帶來的環境影響可能大于一個標簽。“無標簽”不是環保的高分答案,而是瓶裝水生命周期中的一個減量環節;想在環保的答卷上得高分,必須構建有跡可循的循環利用體系,實現“從瓶到瓶”。
構建有跡可循的循環體系,是政府、企業與消費者協同發力的成果:政府需要加強監管,確保“無標簽”產品信息完整,保障消費者權益;完善塑料回收標準,推廣先進再生技術,鼓勵塑料廢棄物同級化、高附加值利用。此前有媒體報道,河南省政府推行綠色采購和綠色消費,積極采購再生資源產品,目標到2025年,政府采購綠色產品比例達到30%以上。企業更需要秉持環保初心,超越短期營銷,與回收行業協作建立透明高效的自有回收體系。消費者也需要理解“無標簽”的環保含義,積極配合回收指引,讓正確投放成為閉環鏈條的起點——民眾的參與,正是體系有效運轉的關鍵。
“無標簽”飲用水的出現,體現了企業對環保責任的積極承擔。真正的“簡約”,除了透明的瓶身,還有對循環利用的徹底落實。“無標簽”正是一個系統性環保創新的契機,當每一只飲用水瓶,無論透明與否,都踏上有跡可循的循環利用之旅,“無標簽”才具有真切而深遠的環保意義。
(高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