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寶爸寶媽們!今天咱來嘮嘮孩子不上學這事兒,有本書叫《當教室的門關上:與不上學的孩子重織生活的網》,這里面可有不少妙招。
咱先來說說“解凍沉默的冰層”。小林跟媽媽說:“媽媽,我聞到教室里的粉筆灰就會喘不過氣。”這句話就像一把鑰匙,一下子打開了交流的大門。好多人覺得不上學的孩子就是“懶”或者“叛逆”,可實際上啊,問題藏得可深啦!可能是社交焦慮像個蝴蝶結,把孩子的翅膀給綁住了;也可能是學業壓力像個大厚繭,把孩子給包得死死的。咱們做家長的,別一上來就想著解決問題,得蹲下來,用孩子的眼光去看看這世界啥樣。咱可以問問孩子:“這段時間對你來說像啥季節啊?是暴雨季,還是大寒冬?”這么一問,孩子的情緒就像種子在土里一樣,自然而然就冒頭啦!
接著是“重建生活的坐標系”。學校去不成了,家就成了培養勇氣的好地方。15歲的小雨每天早上給陽臺的綠蘿澆水,就這么個小事兒,讓她又有了掌控生活的感覺。咱可以和孩子一起搞個“成長拼圖”,上午9點和爸爸聊聊科幻電影,下午3點給流浪貓準備點吃的,傍晚6點用黏土捏捏東西。這些小目標就像星星一樣,最后能連成一片銀河呢!
然后是“穿越迷霧的導航術”。小杰擔心被貼上“問題學生”的標簽,這說明孩子很在乎別人怎么看自己。咱可以和孩子玩“角色扮演”游戲,問問孩子:“要是你是個探險家,被困在帳篷里你會咋說?要是焦慮是只調皮的章魚,你咋做個防護罩對付它?”把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情緒變成好玩的故事,心里的大石頭也就沒那么重啦!
還有“家庭關系的彈性訓練”。孩子不上學,爸媽要么過度保護,要么催得太緊,就像在蹺蹺板上一樣。咱可以試試“情緒天氣預報”,每天吃飯的時候,大家輪流說說自己像啥天氣。比如“我今天是陰轉多云,因為數學作業做不出來”,“我是晴間偶陣雨,因為幫媽媽修好了微波爐”。這樣一說,家就成了緩沖帶,不是壓力源啦!
最后是“重返校園的漸進式舞蹈”。回學校可不是一下子就能成的事兒,得慢慢來。咱可以和孩子一起弄個“勇氣階梯”,第一周在教室外面的走廊讀10分鐘書,第二周帶著畫本去走廊盡頭畫畫,第三周課間和同學換支鉛筆。每成功一次,就記在“成長銀行”里,存夠100個“硬幣”,全家就去郊游!
孩子不上學這事兒就像一面鏡子,能照出成長中的各種問題。咱們別老想著解決問題,要陪著孩子一起走過這段路。說不定孩子那些看似逃避的行為,其實是他們獨特的生存智慧呢!教育不是把教室坐滿,而是讓每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成長的節奏,就像深海里的珊瑚,慢慢悠悠地創造著生命的奇跡!大家覺得咋樣,要不要試試這些方法呀?
主講人:北京知名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心理咨詢師、高級中學心理學教師、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畢業于中國政法大學,具有應用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背景。專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詢;青少年抑郁癥、強迫癥、恐懼癥、焦慮癥、自閉、多動與抽動癥及其他心理障礙豐富的個案經驗。青少年成長及家庭教育:叛逆、手機網癮、厭學、戀愛問題、孩子生理心理性偏差行為(長程陪伴有豐富的經驗)、青春期問題、考前焦慮(中高考考前心理疏導)、人際交往與社會適應障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