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鍵詞——法果、曇曜其人
法果是法號,準確應稱為中山僧法果。
法果籍貫有說不詳有說為趙郡。法果是個牛人,年四十才出家,在中山之地,開演設壇,講解佛經典籍,戒行精至,日見聲望。
戰國時期,唐縣建立第一座中山國都城。晉十六國時期這里又為后燕國都,是為北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北魏的建立者拓跋珪少時寄居中山,深受中山文化熏陶。所以中山對于北魏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公元386年正月慕容垂稱帝于中山,年僅15歲的拓跋珪,由中山返回代北牛川,復代王位。2月涉居盛樂,4月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
397年2月,拓拔珪攻后燕國都中山,10月破。獲璽綬、圖書、府庫珍寶以萬計遷徙北地。“太祖平中山,經略燕趙,所經郡國佛寺,見諸沙門,佛寺皆精致,禁軍旅,無有所犯。”拓跋珪聽說中山僧法果戒行精致,在中山影響很大,便以大禮請法果赴魏。
公元396——397法果受太祖之召赴京(山西大同)。
法果奉詔來到平城,每與帝議事,意氣相通。
法果淵博的知識和對佛經典籍的闡述,深得太祖拓跋珪賞識和信任。
“能鴻道(即“弘道”)者人主也,我非拜天子,乃是拜佛耳。”法果的這一說法與南朝的‘沙門不敬王者’形成鮮明對比。因而有了“供施甚厚。任 ‘道人統’,管理眾僧徒,主管全國宗教事務。至太宗朝,愈發受到尊敬。”佛教因此得到北魏最高統治者的庇佑和扶持,逐步走向興盛,最終成為北魏的國教。
法果繼而太祖獻策,利用背山面水的武州山天然洞穴,開鑿石窟,弘揚佛法。太祖接受法果提議并全力給予支持。“是歲,始作五級浮屠(塔)、耆阇崛山(洞)及須彌山殿,加以繪制。別構講堂,禪堂及沙門座。莫不嚴具焉。”由此拉開了云岡石窟開鑿的序幕。
北魏初建鑿的“崛山”,亦稱“靈鷲山”,在武州山東部,即如今的云岡第三窟。五級浮屠,建在平城內城之舍立坊。今上華嚴寺大雄寶殿的丈二臺基,就是五級浮屠的塔基。以五級浮屠為坐標點,西行三十里為耆阇崛山,再往西三十里是須彌山殿。
398年正月,北魏在中山設行臺。太祖拓跋珪發中山等六州吏民雜夷和百工伎巧10萬余人赴平城(大同)開始“營宮室,建宗廟,立社稷。”詔書中寫道:“夫佛法之興,其來遠矣。濟益之功,冥及存沒。神縱遺軌,信可憑依。其敕有司。于京城建飾容院,休整宮舍,令信向之徒有所居止。”
這里說的有司就是中山僧法果,法果得到皇帝的敬重,成為北魏第一任“道人統”,按照中山佛寺的規范,調集中山百工伎巧在平城開始建造塔、洞、殿三大工程。
《魏書》載:天興元年(398)魏發卒治直道,在望都鐵關鑿恒嶺之代五百余里,車駕發自中山至于望都堯山,次于恒山之陽。
公元398年12月,拓跋珪正式稱帝。將中山改為安州,又徙安州等柳州二十萬郡守宰、豪杰、吏民二千家于代郡。400年改安州為定州,由此,定州之名,才出現在史冊上。
史載,調集中山工匠藝人遷徙平城,規模較大的就有六次之多,前三次征調中山工匠,都是中山僧法果主理。
永興年中(409——413)法果先后被授予輔國宜城子、忠信侯、安成公之號,師固辭不受。帝曾親幸其居,以門巷狹小,不容輿輦,乃更擴大之。泰常年中(416——423),示寂,年八十余。帝三臨其喪,追贈‘老壽將軍趙胡靈公’。
446年3月,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北魏第三任皇帝拓拔燾下令滅佛,毀佛寺、坑沙門、焚圣像。此時中山僧法果已圓寂23年之后,另一個牛人西域僧,連夜逃往定州,一住就是八年,后來成為赫赫有名的中山僧曇曜。這里的定州不是特指而是泛指,中山之地當時是中國北方佛教的大本營,唐縣、曲陽、望都寺院林立,佛學根基甚厚,行政管轄屬定州。
453年,文成帝拓拔睿復法。中山僧曇曜被召回平城。460年成為繼法果后第二任沙門統,開始大規模開鑿云岡石窟的壯舉。
曲陽修德寺塔
貳——
關鍵詞——大唐定州中山法果寺、修德禪師
大唐定州中山法果寺是一塊體積巨大的殘碑。因為體積巨大故而在?
這塊殘碑位于唐縣南城子村法果寺遺址處。
本文的第三個牛人為修德禪師。
修德禪師姓劉?乃世家巨族,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后,名無考據。
自小聰悟向佛,讀維摩經一部,三日便可背誦。后居葛洪山中達"二紀有余″(24年多),忽,一日云游至法果寺,見殘敗不堪,遂發恢復大愿。陸續營造八院四廊、72龕室、"口金身素″佛像203軀,僧俗皆歡,名聲遠播。
法果寺初建于北齊,北齊(550-577年)建成后不久北周武帝滅北齊并滅佛,寺也殘破,隋文帝開皇十年,遣僧百余人,多有修葺,文帝也曾任北周定州總管,當知此寺。但尚未完全修復,又遭隋煬帝昏虐,全國大亂,這里也未幸免,又毀于大火。南城子大唐定州中山法果寺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早期寺名為開元寺、興隆寺。唐朝建立,國泰民安。
碑文載:……貞觀十八年(644年),唐太宗將討伐高句麗,命令太子李治留守定州。等到唐太宗基本確定了發兵日期之后,李治神色悲哀,整天啼哭,因而請求驛站飛馬傳遞自己生活工作起居的表章……等到唐太宗大軍凱旋,李治跟從唐太宗從定州到并州。當時唐太宗生了個大毒瘡,李治親自用口吸毒膿,扶著車輦步行跟從了多日等細節。
高宗李治在定州監國約有1年,政務軍務之余,搜求本地賢達人土,應是在這期間聽說了修德再造法果寺的事,很是欣賞,便敕其為曲陽修德寺住持,但仍居住在法果寺,應該是便于其調拔修德寺的僧眾、產業來助其繼續修造法果寺,并以這個寺名賜其法號為修德禪師,修德原來并無法號。從此他就在法果寺一直住了40余年,沒有再去過別處,苦修佛法,刻寫經石36部、共400多塊,字都鐫金,于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五月二十九日,82歲去世,僧俗悲痛,弟子海玉繼其位。上元二年(675年)高宗又敕此寺為大唐皇家建寺,賜舊名法果寺,說明法果寺之前有一段時間已改為它名。"寺稱法果,標證果而崇法,僧名修德,彰具德而聿修″。到睿宗垂拱三年687年,時任檢校定州刺史姚璹又奉武后圣旨到寺刻碑立碑。
寺內建筑自建寺以來多次修葺,被毀前,林林總總的功德碑都有詳細記載。宋朝趙明誠撰《金石錄》中也有記載“姚璹撰,鞠處信正書,垂拱二年四月。”
大唐乃立碑的朝代,定州為當時所轄,中山法果命名,無非以下幾個原因:高僧留住過、住持過,為紀念其貢獻而冠其名。
碑銘為大唐武則天時期確定無誤,便可為無可辯駁的佐證。
碑文洋洋灑灑幾千字記載,法果寺在縣北嶺上中山城外唐垂拱二年建寺前有浮屠高數百尺登之可遠眺定州。寺廟規模宏大,完全遵照唐朝建筑風格設立,三大殿整齊排列,山門、鐘鼓樓、佛塔一應俱全,建寺以來一直香火興盛,至日本侵華戰爭寺廟殿堂屢遭損毀,1942年高聳入云的七層浮屠亦被日本侵略者炸倒。
原有建筑一直遵循唐代建筑風格,佛塔位于山門前方正中,八角七層浮屠,山門、三大殿軸線排列,兩側配殿、僧房、客房井然有序。寺廟周邊菜園、土地圍繞,至日本侵華戰爭之前廟產土地達200余畝。
法果寺碑首
叁——
關鍵詞——雨、遺址、金剛經
五一長假,赴友人之約采風大唐定州中山法果寺遺址。
出發前看了天氣預報,出行的兩天預報均有雨。
兩天采風結束,未見落雨。
回到家中,在電腦上敲下上面這些文字,雨終究還是下起來了,淅淅瀝瀝的雨滴悄然無聲的飄落,放眼望去,窗外早已潤出一片寂靜且生機盎然的世界……
近些年,愿意宅在家里,不愿出門,尤其是節假日。
除非吸引力足夠大,或噱頭夠亮、夠炫。
思緒飛揚——南城子采風,留給人的印象,思考大過目光所及。
是呢……曾經千人的村子,現在留守的不足一半?剩下的也大都是老人和孩子,年輕的都進城打工,有條件的已在城里買了房,村里的人越來越少。
一老嫗尋來,與陪同我們的管事人急急地訴說著什么,隱隱聽到,是她家門口支撐老井的兩根古石柱昨晚被盜;經常前些日子,有鬼鬼祟祟的人在村里轉悠,有兩個外地人出價3000,要買走石柱,她沒答應,昨晚石柱不翼而飛……
法果寺曾經的樣貌,如今只記錄和留存在一塊塊石碑上,這些殘存的石碑、石構件又大都散落在村落的各處,院墻,屋梁、豬圈……
法果寺遺址讓人想起了圓明園遺址。
他們的命運似乎一模一樣,都是被外來侵略者炮轟、搶劫,而后變成了殘垣廢墟……
大唐定州中山法果寺的大碑躺平了,靜靜地半掩在故鄉的泥土里。
村里人開始討論考慮何時將碑豎起來?
假以時日,豎起石碑,可能不算難事,人卻不能躺平,或怎樣站起來?
兩天多沒翻看手機,朋友發來了一條訊息,是一首刀郎的新歌。
是我喜歡的歌手,他的新歌發一首火一首,而且火的一塌糊涂。
有人喜歡他歌詞里意境悠遠的曲風;
有人喜歡他歌詞里空靈盎然的禪意;
佛經典籍《金剛經》,由流行歌手演繹成歌曲,確是少而又少。
這也許正是朋友發我的緣故?
聽第一遍就被吸引了,也不知聽了多少遍,莫名的被感動到了,互聯網自媒體興起,刷手機常常被感動,這樣的感動似乎太輕而易舉,或許這里應該換一個詞,醍醐灌頂或者頓悟……
須菩提
于意云何
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
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
如來所說身相
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如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
《金剛經》
中山僧法果頌詠過;
中山僧曇曜也頌詠過;
法果寺的修德禪師也一定頌詠過……
2000多年后時下流行的歌手唱誦,仍舊力透曲風,直抵人心……
頓悟應該是個好的結果?可并算不上是解決問題的答案,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遺憾是常態,不完美可能是最好的的歸宿……
田英2024年5月16日于保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