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歷史上總有那么些人,一步走錯,步步皆錯。裴虔通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
裴虔通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沒聽過,他本來是隋煬帝身邊最受信任的貼身護衛,卻在亂世中選擇了背叛,親手殺死了自己的主子。
投靠唐朝后,結果卻被李世民隱忍9年后滅了三族。那他到底是怎么從天之驕子變成千古罪人的呢?
亂世梟雄的末路
公元618年,江都城內,隋煬帝楊廣躺在冰冷的地上,站在尸體旁邊的裴虔通手里還握著帶血的刀,眼神里看不出任何悔恨。
這個曾經發誓要用生命保護皇帝的男人,最終成了殺死皇帝的兇手。
當年的江都之變,說起來也是時勢造就的悲劇。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各地都在造反,老百姓苦不堪言。楊廣帶著一幫文武百官躲在江都,整天花天酒地,完全不管外面的戰火紛飛。
跟著皇帝南下的那些將士們,心里早就憋著一肚子火。他們想回家,想回到北方去,可皇帝就是不走。
宇文士及這個老狐貍看準了時機,開始在軍中煽風點火。他知道人心浮動,就暗中聯絡那些有不滿情緒的將領。
裴虔通原本是最不可能背叛的人,畢竟他跟了楊廣這么多年,吃的是皇家飯,享的是皇恩。可架不住形勢逼人,眼看著隋朝大廈將傾,他也開始動搖了。
那天晚上,叛亂正式爆發。裴虔通帶著人沖進皇宮,楊廣還在睡夢中就被驚醒了。
看到自己最信任的護衛舉著刀站在面前,皇帝的臉色瞬間煞白。
裴虔通沒有猶豫,他先是殺死了楊廣年僅12歲的兒子,鮮血濺了一地。接著幾個人一起動手,用繩子勒死了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皇帝。
雁門關下的忠誠
要說裴虔通和楊廣的關系,那得從很早就開始講起。公元581年,楊堅剛剛建立隋朝,13歲的楊廣被封為晉王。
那時候的裴虔通還是個年輕的武士,因為身手敏捷,武藝高強,被選中做了楊廣的貼身護衛。
這一護衛就是幾十年。裴虔通對楊廣可以說是忠心耿耿,不管走到哪里都緊緊跟著。
楊廣也很信任他,有什么秘密的事情都愿意跟裴虔通商量。兩個人的關系,與其說是主仆,不如說更像是兄弟。
最能體現裴虔通忠誠的,就是雁門關那一戰。當時突厥人大舉入侵,楊廣被圍在雁門關里,情況非常危險。
外面是數萬突厥騎兵,里面的守軍也就幾千人,隨時都有可能被攻破。在那種生死存亡的關頭,很多人都勸楊廣投降算了,保住性命要緊。
可裴虔通堅決不同意。他主動請纓,要帶著精銳士兵殺出一條血路。
那天夜里,裴虔通身先士卒,帶著五百勇士沖出城門,在突厥大營里殺了個七進七出。
他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打亂敵人的陣腳,給朝廷的援軍爭取時間。
這一仗打得驚天動地,裴虔通身上中了七八處刀傷,血流不止,可他硬是沒有退縮一步。
突厥人被這種瘋狂的攻勢搞懵了,以為隋軍有什么秘密武器,居然開始撤退。等到援軍趕到的時候,雁門關之圍已經解了。
楊廣激動得熱淚盈眶,當場就把裴虔通提拔為親衛隊長,賞賜了無數金銀珠寶。
13歲開始的君臣情緣
說起來,裴虔通能夠成為楊廣的心腹,還真是有些機緣巧合。
當年楊廣剛被封為晉王的時候,年紀還小,需要有人貼身保護。楊堅就在全國選拔最優秀的武士,要給兒子挑選護衛。
裴虔通那時候也就二十出頭,長得高大威猛,一身武藝更是了得。
他在選拔的時候表現突出,不光武功高強,人也機靈,很會察言觀色。楊廣一眼就看中了他,覺得這個人靠得住。
從581年開始,裴虔通就成了楊廣的影子。不管楊廣去哪里,他都要跟著。
讀書的時候,裴虔通就站在旁邊守著;睡覺的時候,裴虔通就睡在門外;就連上廁所,裴虔通也要在外面候著。這種形影不離的日子,一過就是三十多年。
604年楊廣登基做了皇帝,裴虔通也跟著水漲船高。他不再是普通的護衛,而是皇帝的貼身侍衛長,手下管著上千號人。
宮里的太監宮女見了他都要客客氣氣地叫一聲"裴將軍",就連朝中的大臣也不敢小瞧他。
那些年,裴虔通過得可以說是風光無限。他住的是皇宮里的高級宅院,吃的是御膳房的山珍海味,穿的是最好的綢緞。
更重要的是,他掌握著皇帝的安全大權,誰想見皇帝都得通過他這一關。這種權力帶來的滿足感,讓裴虔通覺得自己就是“人上人”。
江都城的生死抉擇
公元618年,隋朝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李淵在太原起兵,各地響應者無數。
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整個天下都亂成了一鍋粥。楊廣卻還在江都城里過著醉生夢死的日子,對外面的戰事視而不見。
跟著皇帝南下的那些將士們,心情可想而知。
他們的家都在北方,妻兒老小還在戰火中煎熬,可皇帝就是不肯回去。軍心渙散,士氣低落,整個軍隊都彌漫著一種絕望的氣息。
宇文士及和宇文化及兄弟倆看準了這個機會,開始秘密策劃叛亂。他們知道光靠自己幾個人是成不了事的,必須要拉攏一些有分量的人。
裴虔通就是他們的首要目標,因為他掌握著皇帝的安全,如果他不參與,叛亂根本無法成功。
起初,裴虔通是堅決拒絕的。
他對宇文士及說:"我吃的是皇上的飯,享的是皇上的恩,怎么能做出這種背叛的事情?"可宇文士及是個老狐貍,他不急著勸說,而是讓裴虔通自己去觀察形勢。
時間一天天過去,外面的消息越來越糟糕。李淵的軍隊已經打到了長安,隋朝的其他軍隊要么投降,要么被殲滅。
更要命的是,江都城里的糧食也開始短缺,士兵們連飯都吃不飽。在這種情況下,還有什么忠誠可言?
裴虔通的內心開始動搖了。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人,想起了那些跟著自己的兄弟們。
如果繼續效忠楊廣,最后的結果很可能是大家一起陪葬。而如果參與叛亂,至少還有一線生機。
經過了幾天幾夜的思想斗爭,裴虔通終于下定了決心。
他找到宇文士及,說:"我干了!但是有一個條件,事成之后,你們得保證我手下這些兄弟的安全。"宇文士及當然是滿口答應,他要的就是裴虔通這句話。
大唐朝堂上的“狂言妄語”
江都之變后,天下的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
宇文化及帶著楊廣的尸體和一幫殘兵敗將四處流竄,最終還是被唐軍給收拾了。
裴虔通看形勢不對,趕緊脫離了宇文化及的隊伍,帶著自己的人馬投靠了唐朝。
李淵當時正在用人之際,對于這些隋朝的降將還是比較寬容的。
特別是裴虔通,他畢竟是殺死楊廣的功臣之一,從唐朝的角度看,這也算是為大唐的建立立了功。
李淵很痛快地接受了裴虔通的投降,還封他為徐州總管、辰州刺史,給了他不小的權力。
按理說,裴虔通應該“夾著尾巴做人”,畢竟他的身份有些敏感。
可這個人的性格有個很大的缺陷,就是太自負,太愛吹噓自己的功勞。
他覺得自己殺死楊廣,為大唐的建立掃清了障礙,應該得到更高的賞賜和地位。
在朝堂上,裴虔通經常大放厥詞,說什么"要不是我殺了楊廣,哪有大唐的今天"、"我可是為大唐立下了開國之功"這樣的話。
這些話傳到李淵的耳朵里,老皇帝心里雖然不高興,但礙于剛剛建國,需要穩定人心,也就忍了下來。
可到了李世民這里,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了自己的兄弟,奪取了皇位。這樣一個心狠手辣的皇帝,怎么可能容忍一個弒君者在自己面前耀武揚威?
627年,李世民把裴虔通的官職給免了,理由是"品行不端,不適合擔任要職"。
裴虔通被流放到了偏遠的歡州,遠離了政治中心。
可即使是在流放期間,他還是不知收斂,到處跟人說自己的"功勞",說大唐江山有他一份功勞。
這些話最終還是傳到了李世民的耳朵里。皇帝忍了九年,到了635年,終于決定要徹底解決這個隱患。
他下了一道圣旨,以"弒殺舊主,不仁不義"為罪名,下令誅殺裴虔通,并且要滅他的三族。
消息傳到歡州的時候,裴虔通正在家里喝酒。聽到圣旨的內容,他整個人都懵了。
他萬萬沒想到,自己當年認為的"功勞",會成為今天的催命符。可這個時候后悔已經來不及了,幾天后,劊子手的刀子就架在了他的脖子上。
《——【·結語·】——》
裴虔通的一生,說起來也真是夠諷刺的。他本來有機會安安穩穩地度過余生,畢竟唐朝初年對降將還是比較寬容的。
可他偏偏要把自己的背叛行為包裝成功勞,還到處炫耀。這種做法不僅顯示了他的無知,更暴露了他內心的虛弱。
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會知道什么話該說,什么話不該說。裴虔通顯然不具備這一點,所以他的結局也早已注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