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飛機經濟艙座椅。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據新京報綜合報道,這兩天,有航班全面取消值機截載時間,推出“一刻登機”服務。該舉措打破了國內民航業普遍需提前30至40分鐘關閉值機柜臺的慣例,減少傳統值機截載時間對旅客的限制,為民航業內首創。自此,旅客無需顧及航班值機截載時間,只需在飛機艙門關閉之前,即航班計劃起飛時刻前15分鐘抵達登機口,即可登機。
此舉一經推出,便引起了輿論的關注。在不少人看來,航司依據現實情況動態調整出行過程中的相應舉措,不僅可以提升旅客出行體驗,也是優化民航出行提速服務的一部分。某種程度上,其實也可看作當前環境下的必然選擇。
一方面,需提前30至40分鐘關閉值機柜臺的慣例,曾讓不少旅客錯過值機。像一些“卡點到”的旅客,就可能錯過值機。今年5月,“女子因表弟錯過值機情緒激動”的新聞就曾引發關注。據媒體引述當事女子言論,事件起因是,其表弟到機場時離登機還有40分鐘,但值機口的工作人員表示,需在起飛前40分鐘以上方可辦理值機。
諸如此類的沖突性場景,除了提醒很多旅客要提前值機外,也在一定程度上把“提前關閉值機柜臺”的規定推向了風口浪尖。像此前就有聲音認為,此類規定的執行是否過于僵化,有著相應的討論空間。而取消值機截載時間的舉措,無疑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旅客的“卡點焦慮”。
另一方面,近年來,隨著線上值機等方式的普及,越來越多的旅客開始習慣了線上值機。一個值得注意的場景是,除了需要托運行李、證件出現問題或航司等限制外,很多旅客其實已經很少去柜臺值機了。現實中,很多時候,柜臺值機其實扮演的是“托底”的角色。就此看,航司取消值機截載時間的舉措值得嘗試。
當然,這個過程中,相關各方也要注意調整好應急舉措。比如,值機截載時間雖然取消了,但后續的安檢環節卻是必須的。因此,于機場而言,無疑要提高包括安檢、艙門前登機等環節的效率,一旦遇到大量旅客在安檢或登機環節發生“時間擠兌”,就需有必要的應急舉措。尤其是在艙門前,要捋順流程,防止有旅客因遲到造成沖突等極端個案。
于旅客而言,顯然也不能過度依賴“15分鐘登機”。航司簡化值機環節,不意味著這些環節完全取消了,“一刻登機”也不是“任性登機”,旅客還是要盡量安排好時間,以免因自身原因導致難以登機。
航司主動優化相關服務,各方自然持歡迎姿態。不過,在嘗試階段,更重要的是要發現相應舉措推進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問題,并拿出針對性舉措解決好這些問題。如此,方能為此類舉措的進一步推廣打下良好的基礎。
撰稿 / 蘇士儀(媒體人)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楊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