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匯聚全國25省脫貧地區“土特產”的農產品消費幫扶活動在浙江溫州舉行。我國作為農業大國,提振農產品消費活力,是增加農民收入、增強農民福祉、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舉措。讓億萬農民在農產品順暢銷售中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意義深遠。
提振農產品消費活力,是增加農民收入、激發農村活力、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迫切需要。只有有效打通“從田間到餐桌”的經濟通路,將農民的辛勤勞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收益,才能筑牢鄉村發展的根基。破解農產品“賣難”“利薄”的頑疾,直接關系農民生計與鄉村全面振興。借助電商、直播、文旅等新興業態革新農產品銷售模式,能夠有效促進農產品消費,激發鄉村內生動力。
提振農產品消費活力,離不開政策支持。2021年,多部委共同發力,推進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著力打通流通堵點。今年年初,中辦、國辦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進一步就農產品消費提振作出具體部署。這一系列政策的持續接力,合力推動農產品銷售模式實現從基礎流通向高效流通,從“傳統線下”向“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全鏈條賦能”的跨越式發展。
也應看到,當農產品進入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分散經營的農戶往往難以同時承擔生產者、管理者、銷售者的多重角色,農產品消費環節仍面臨嚴峻挑戰。首先,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的問題突出。傳統的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模式與產業化、規模化生產存在較大差距,多數農業企業依賴收購初級農產品維持經營,精深加工不足,導致產品附加值低,利潤空間有限。其次,農民市場話語權普遍較弱。信息不對稱使得部分中老年農戶在生產上存在盲目性,銷售環節過度依賴當地中間商或企業,缺乏議價能力,“果賤傷農”等現象時有發生。最后,流通成本高、損耗大成為瓶頸。農產品固有的季節性、易腐性特點,疊加冷鏈倉儲、高效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的不均衡,導致流通環節成本高企、損耗巨大,甚至造成區域性、季節性滯銷,損害了農民收益。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破解難題,提振農產品消費活力,亟須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多方協同發力,共同構建以消費需求為導向的現代農業生產與流通體系。首要任務是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著力提升農產品的消費層次與價值。這要求深入實施農產品“三品一標”(綠色、有機、名特優新和地理標志)提升行動,促進優質優價;大力發展有機農業、生態農業,健全“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增強消費者信心。同時,培育壯大農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推動產業鏈向中高端延伸,提升產品附加值,滿足市場多元化、高品質的消費需求。
擁抱數字浪潮,拓展銷售渠道與強化品牌建設是破局的關鍵抓手。應大力發展直播電商、社交電商、即時零售等新模式,讓那些“深居閨門”的優質鮮貨借助網絡力量,變身為廣受歡迎的“網紅尖貨”,有效觸達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升級產銷對接機制,暢通高效流通網絡是基礎保障。政策支持應更多由生產環節向流通環節傾斜,重點加強冷鏈、倉儲、物流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提檔升級,切實降低流通損耗與綜合成本。積極創新對接機制,組織大型商超、批發市場、電商平臺、餐飲企業等走進產地,開展訂單農業、農超對接、農企直供等深度產銷合作,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職工餐廳等到產地直采,拓寬穩定銷路。此外,加大農產品消費券等政策支持力度,能有效刺激終端消費,直接惠農利農。
拓展消費場景,對激發消費新動能也大有助益。積極推廣景觀農業、農耕體驗、野外探險、戶外運動、研學旅行等“農業+”新業態,將農產品消費有機融入休閑、旅游、教育等多元場景,打造沉浸式、體驗式的消費新模式,不僅能提升農產品的吸引力和文化附加值,更能顯著增強其綜合效益。
(作者:席楓 梁碩,分別系天津商業大學城市建設管理研究所所長、副教授,天津商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
來源:光明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