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近7億元新建、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26.45萬畝;成立黨支部領辦土地合作社、農服合作社456家;食品加工產業年產值突破50億元,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90.72%……
近年來,高碑店市堅持“以業為基”強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斷培優做強農業特色產業,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構建現代化鄉村產業體系。
7月5日,在高碑店市方官鎮前曲堤村黃瓜種植大棚內,工人在采摘黃瓜。
今年5月,高碑店成功入選全國鄉村全面振興工作聯系點。此次確定的100個鄉村全面振興聯系點,分為產業振興、人才振興、生態振興、文化振興、組織振興五大類,高碑店市被確定為產業振興類工作聯系點。
手機一點地澆透
“噸糧田”里智慧多
6月23日,在高碑店市辛橋鎮西娘莊村2號地塊,北斗導航智能播種機剛剛完成播種作業,一根根伸縮式噴灌連接桿就從地下緩緩升起,噴頭旋轉,噴出的水流滋潤著耕地。
“過去,澆地是件苦差事,一人一天最多澆5畝地。現在,只需在手機系統里選擇相應地塊,點擊灌溉啟動按鈕,就能輕松完成澆地任務。”西娘莊村黨支部書記王起成說。
王起成介紹,伸縮式噴灌連接桿等距埋設,地下管道將它們串聯起來,作業完成后,連接桿自動縮回地下40厘米處,這既不影響大型機耕翻地,還能實現水、肥、藥一體調兌輸送,大大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2023年以來,高碑店市堅持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產業振興基礎工作來抓,統籌優化灌排、路網等田間基礎設施布局,實現田成片、路相通、管成網,切實守牢糧食安全,助力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高標準農田消除了界埂溝渠,讓小田變大田。”高碑店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劉千里說,該市圍繞水、路、林、電等方面補齊農田基礎設施短板,進一步完善田間道路系統、農田灌排系統和農田防護系統,建起平直暢通、互聯互通、整齊統一的道路網絡和灌排網絡,提高耕地保水、保肥、抗災能力以及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2023年以來,該市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安裝變壓器129臺,架設高壓輸電線路16.3千米、低壓輸電線路957.4千米,新建農田硬化機耕路317.1千米。
在西娘莊村成方連片的高標準農田里,筆者注意到一塊被欄桿圍起的場地,里面配備氣象監測設備、智能蟲情監測儀、墑情苗情監控設備等智慧農業設施。“這些設備采集的數據會實時傳送到智慧農業綜合管理平臺上,我們通過手機就能及時了解農作物生長狀態、土壤水分、病蟲害情況等,及時調整灌溉水量、追肥量或開展病蟲害防治。”王起成說。
“加強農田數字化、智慧化建設,是我們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劉千里說,他們依托智慧農業綜合管理平臺,加快推進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術與裝備在大田種植上的集成應用,實現生產全過程實時監測、預測、管理和控制,促進糧食生產高質高效。
在建設高標準農田過程中,高碑店市還注重打造節約型農業,促進農業生態可持續發展。該市廣泛應用高效節水灌溉設施,提高肥料和水資源利用率,實現節本增效。2023年以來,該市新增、改造提升節水灌溉農田21萬余畝。其中,管灌17萬余畝、噴灌4萬余畝。
該市通過實行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等措施,改良土壤結構,改善土壤質地,提高土壤肥力,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實現小災無害、大災輕害防護目標。2023年以來,在土壤改良中該市增施有機肥65647噸,涉及農田26.45萬畝。
目前,高碑店市已建成高標準農田45萬畝,基本實現高標準農田建設全覆蓋,糧食生產能力提升15%左右,實現“噸糧田”生產目標。
黨支部領辦合作社
土地生金分紅多
“今年麥收,合作社種植的小麥比普通農戶每畝增收50公斤,而在人工等方面的花費,每畝比普通農戶節省約200元。‘一增一減’,合作社每畝地增收300元左右。”近日,在高碑店市方官鎮宋魚池村農田里,該村黨支部書記、宋魚池土地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行說。
宋魚池村有1400畝耕地、1880名村民。分散經營、規模不足、效益不高等問題一度困擾著該村農業發展。作為高碑店市首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試點村,宋魚池村積極推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農業職業經理人+農業社會化服務”經營模式,推進“土地入社+托管服務”雙輪驅動,整合零散土地,實行統一規劃管理。
產業振興,人才是關鍵。宋魚池村聘請高碑店市科茂種業相關負責人等作為合作社農業職業經理人,負責小麥育種、大蔥種植等特色基地運營。健全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讓村民享有“保底+分紅”保障,確保村集體和農民穩定增收。
同時,該村利用全域高標準農田優勢,對土地實施統一良種、統一管理、統一技術服務,智能農機、物聯網技術應用于耕、種、管、收全流程,實現降本增效。據統計,2024年,該村僅大蔥種植每畝純收益就達1200元,合作社純收入達30萬元。
近年來,高碑店市創新推廣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模式,實行土地合作社、農服合作社“雙社并行”,加快土地經營轉型升級,實現集體經濟擴量增效。
在推進過程中,高碑店市強化頂層設計,筑牢規范發展根基。該市農業農村局充分發揮統籌協調作用,立足實際梳理出涵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特色農產品培育、農業科技應用等17類涉農項目資源庫,為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提供精準化政策支持與項目對接服務。建立健全合作社章程范本、財務管理制度、風險防控機制等標準化體系,從制度層面規范合作社運營管理。定期組織業務培訓、經驗交流活動,邀請專家團隊開展專項指導,提升合作社管理人員經營能力與市場意識,為合作社持續健康發展注入“強心劑”。
深化產需對接,構建多元發展格局。依托本地及國內大型農業綜合批發市場區位與渠道優勢,該市堅持“以銷定產、以需促供”原則,科學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鼓勵合作社突破單一傳統種植模式,積極探索“合作社+企業+園區+農戶+市場”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大力推廣復合型種植模式,充分利用土地空間與作物生長周期差異,實現“一地多收”。同時,圍繞市場需求培育特色產業,打造一批特色農產品品牌,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目前,高碑店市已成立黨支部領辦土地合作社294家,組建農服合作社162家,全市土地流轉率(含農業服務)超80%。這種適度規模經營釋放出強大動能,該市肖官營鎮善巨莊村的小麥辣椒復合種植模式大大提升土地畝產效益;軍城街道辦事處南澤畔村小麥育種產業利用科學管用種植技術,帶動周邊小麥種植戶畝產提高75公斤。
凈菜“鮮”達京津
電商“鏈”通全國
扒皮、除塵、切割、打包……近日,在高碑店春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凈菜加工車間,工人在進行大蔥凈菜加工。
7月5日,在河北潤澤鮮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的凈菜生產車間,工人在精揀韭菜。
“現在每天加工60多噸,等7月底咱本地大蔥大批量上市,那才叫真忙活!”該公司負責人李春峰說,“這些收拾干凈、打好包的蔥裝上冷藏車,直接拉到20公里外的首衡高碑店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當天就能送到北京市民餐桌上。”
在李春峰看來,高碑店市不僅有連片優質蔬菜種植基地,還有輻射京津冀的大型農批市場。正是看中“從地頭到市場”的完整鏈條,原本在內蒙古做生意的他便把事業重心轉移到這里。
近年來,高碑店市積極把“菜籃子”保供作為重要發力點,堅持政策扶持、鏈條整合、三產聯動,推動農村產業發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為大力發展食品加工產業,該市加強與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對接溝通,吸引龍頭企業到高碑店市投資建廠。目前,該市新引進的眾膳康、福海華康、小腸陳等食品企業已成功運營;高碑店“凈菜進京”產業園已完成項目選址;宋魚池大蔥育苗、種植、凈菜一體化項目已完成一期棚室建設;高碑店(方官鎮)高農現代農業產業園已投資4000萬元引進山東青島基質藍莓項目,項目一期建成后年產值可達5000萬元,帶動周邊農戶就業1200人次。
在食品加工業集群加速崛起的同時,高碑店市進一步加快推進商貿物流產業發展。支持首衡集團發展多式聯運、智慧物流、冷鏈物流和城市集配,建設智能化倉儲中心,提升京津冀農產品保供能力;拓展國際通道,加快建設保定國際陸港和鐵路物流園。開通中歐班列,打造“一帶一路”國際智慧物流樞紐,開展保稅倉儲、進口保稅、出口集拼等業務;引入東盟水果展銷、國際品鑒會等業態,吸引海外企業入駐,推動本地農產品出口規模年增30%。
線下物流四通八達,線上銷路加速拓寬。高碑店市依托首衡集團“河北省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實現快遞物流村級配送點全覆蓋;深入開展京津冀10萬電商精英培訓,11期2300名學員結業畢業;電商數字人直播中心投入運營,新增電商經營主體2400多家;設立高碑店特色產品選品庫,運營京東特產館“高碑店館”,在抖音、淘寶等平臺開設店鋪,不斷擴大本地產品影響力。近年來,該市已建成村級電商直播間409個,推動農產品線上銷售額突破10億元。
該市積極打造非遺研學、田園康養等農旅項目,因村施策開發“澄漿泥陶”“葫蘆烙畫”等傳統文化藝術產品,搭建西瓜、食用菌種植等農事體驗旅游場景,建設集觀光、科普、康養于一體的都市農旅綜合體,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原標題:良田筑基 強社聚力 融合富民 高碑店“以業為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來源:河北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