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老中醫利膽排石飲治療膽結石經驗
對于中藥治療結石,不管是腎結石還是膽結石,中藥都有不錯的療效。腎結石我之前發表了我的治療經驗,今天,我再把裴海泉老中醫治療膽結石的經驗轉錄于下,供大家參考、學習。
病例一:張某,男,62歲,林廠退休工人,2002年3月12日初診。
患者主訴,于半個月前的一天下午,突然右肋下疼痛劇烈,并向右肩及右背部放射,坐臥不安,大汗淋漓,面色蒼白,惡心嘔吐,急到某醫院求治。B超檢查示:膽內有多個強光團反射,并有聲響。診斷為膽結石,經打針輸液有所減輕,但反復發作。特來中醫門診要求中醫治療。予以自擬方利膽排石飲。
方藥:柴胡12g,金錢草30g,白芍12g,枳殼10g,郁金10g,大黃6g,雞內金12g,木香9g,茵陳15g,延胡索10g,川楝子6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5日。
5日后患者來診,疼痛基本消失,納食好轉,無惡心嘔吐,效不更方,繼服至半個月,經B超復查,結石已不存在。患者一切正常,隨訪至今,未再發作。
病例二:毛某,女,40歲,農民,2001年5月13日來診。
主訴于10日前的一個晚上突然右上腹部疼痛,右肋及背部疼痛難忍,在床上打滾,汗出不止,急請衛生所醫生注射解痙止痛藥,隨后減輕。第二天來某醫院做B超檢查,報告為膽結石,即給予利膽排石片,并打針輸液,以解痙止痛、抗感染,并建議其手術。由于患者懼怕手術,要求保守治療,故前來中醫門診要求中藥治療。經辨證后處以利膽排石飲治療。
方藥:柴胡12g,白芍12g,雞內金12g,金錢草30g,半夏10g,枳殼10g,大黃6g,郁金12g,茵陳15g,木香6g,連服5劑。
藥后病情大減,前方繼服,共20劑,疼痛未再發作。經我院B超檢查,未見結石陽性反應。隨訪至今,患者健康如初。
病例三:李某,女,45歲,農民,南關村人,2002年2月6日來診。
主訴昨晚飯后不久,突然右肋下脹痛難忍,并向右背放射,坐立不安,惡心嘔吐,經村醫注射阿托品、復方氨林巴比妥(安痛定)后癥狀有所緩解,于今晨急來求治。經B超檢查示:膽結石。建議手術治療。由于患者家庭經濟較為困難,要求服中藥試試,處以自擬方利膽排石飲加半夏、白術,每日1劑,水煎服,連服7劑。服藥后病情很快好轉,患者信心倍增,又服半個月,患者已無任何陽性體征。經B超復查,結石消失,病愈。
臨床發微
膽為“中清不濁”之腑,以通為用,在膽石癥整個治療過程,貴在和解通降。裴老的利膽排石飲即是在仲景大柴胡湯的基礎上加入化石、溶石、利膽之品。
方中柴胡為少陽膽經的要藥,能疏肝利膽、清解郁熱,正如清朝名醫周學海在《讀醫隨筆》中說:“柴胡功用等于大黃,是清解之品,能泄肝中逆氣,清膽中熱氣濁氣。”金錢草、茵陳有清利濕熱、疏肝利膽之功,雞內金有化石、溶石的作用,木香、枳殼行氣止痛,大黃、郁金均有利膽排石、推陳致新的作用,白芍、甘草有緩急止痛之功。疼痛劇烈時可加延胡索、川楝子以活血行氣止痛。諸藥配合,調整少陽升發之機,促進膽管收縮,利于結石排出。對于年老體弱者應注意苦寒損陽克剛,適當加護胃之品。飲食忌口在膽病治療與調理中頗為重要,特別是不要進膏粱厚味、油煎之品,以防病情發作。
溫馨提示:本文處方,僅供專業中醫學習參考,不作個人處方之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