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鳴四起時,荔枝已吃到白糖罌。最先上市的是妃子笑,接著才是桂味和白糖罌。還有一年夏天吃過海南的火山荔枝,個頭大,價格貴,和仙居乒乓球大小的楊梅有異曲同工之處——需要嘴巴張得老大,吃得富足但略微辛苦。
杭州的夏日是個蓊郁的火爐——但如果這樣晴光明亮的午后,躲在清涼如水的屋子里,端出一碟冰鎮過的鮮荔枝,倒覺得日子也實在是好。夏日的好,在于甜,楊梅、桃子、西瓜、荔枝,最甜的當然是荔枝。甜得令人沉溺,也令人嗓子冒煙。
吃荔枝吃到“火氣十足”,是每年這個季節的常例。想起蘇軾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大抵是夸張的說法。但對于久居北方的人來說,能夠吃上鮮荔枝,已是天方夜譚。
今年夏天,因為《長安的荔枝》熱播,荔枝似乎比往年更火一些。一顆小小的荔枝,因貴妃一句戲言,改寫了多少夾縫中求生存的人的命運。
為荔枝發狂的帝王,不止于唐玄宗。
宋徽宗有一幅荔枝圖名為《寫生翎毛圖》。《寫生翎毛圖》的主角為七只禽鳥。禽鳥所棲的樹令人訝異,一是梔子,另一卻是荔枝。荔枝果紅艷飽滿,掛滿枝頭。正值熟透了就可折枝的這樣的夏日。
宋徽宗幾乎一生未出北宋都城汴梁,當地沒有荔枝樹,《寫生翎毛圖》里的荔枝卻畫得這樣栩栩如生——以微妙色差與輕柔筆觸暈染出凹凸光影的果殼,是荔枝表面特有的“龜裂片”紋理。荔枝果邊,一只青冠雀,盯著熟透了的荔枝炯炯有神,尖尖的喙,仿佛馬上就要伸頭汲取這嶺南來的甜蜜。
北宋 趙佶《寫生翎毛圖》(局部)
一查閱才發現,宋徽宗曾將一棵嶺南的荔枝樹搬到了宮城的宣和殿之中。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記載:“宣和中,保和殿下種荔枝,成實。徽廟手摘,以賜燕帥王安中。且賜以詩曰:保和殿下荔枝丹,文武衣冠被百蠻。思與廷臣同此味,紅塵飛鞚過燕山。”宋徽宗自己還作有一首《宣和殿荔枝》:“密移造化出閩山,禁御新栽荔枝丹。玉液乍凝仙掌露,絳苞初結水晶丸。”
宋徽宗從福建移植過來的荔枝樹,種在宣和殿前,沒多久果子就成熟了——應是帶果移植。趙佶很開心,用荔枝賞賜大臣共饗。在荔枝還掛枝之時,這位錯生帝王家的藝術家,用高超的技藝將荔枝的甜蜜一幀一幀畫了下來。
荔枝這種喜溫熱的果樹,要在寒冷的北方活下來,記載是用人造的“燠室”催它開花結果,“燠室”即是溫室。在八九百年前,去違反自然規律,造一座能夠養活一株大樹的溫室,多是徒勞。據說這荔枝樹也只是短暫地活了一兩年。
我很喜歡的另外一幅荔枝圖,叫作《荔院閑眠圖》,作者為南宋時期的趙大亨。《荔院閑眠圖》的荔枝重點不在果,在于樹。一位高士倚在臥榻上,對看兩棵荔枝樹。兩樹上的荔枝顏色不一樣,一株是紅色,一株是粉白色——荔枝果皮未成熟時為青綠色。
《荔院閑眠圖》的畫幅很小,但內容豐富,景物生動,使人如入畫中。那斜倚松弛的人,多少令人艷羨——荔枝樹入畫太少了,能在荔枝樹下閑眠的更少。如此,看《長安的荔枝》時,每每看到衣著清涼的嶺南刺史半倚在羅漢床上納涼,就會默默感嘆,看到最后還是沒有湊出一幅《荔院閑眠圖》啊。
宋 趙大亨 《荔院閑眠圖》
當然是我自己想看看荔枝樹。小時候,鮮荔枝也是奢侈的。吃得最多的是荔枝干,一種濃縮了的甜,浙江的山里時興用來作拜年禮。還有荔枝罐頭,牙疼時、發燒時,母親特買來作安慰的零食。“剝生荔枝,笮去其漿,然后蜜煮之”的“荔枝煎”倒是沒吃過,想來閑暇時刻可以一試……
前幾日見新聞,才知道原來溫州的江心嶼也有荔枝樹。與愛吃荔枝的朋友說了,遂約七八月時,一同去溫州看看。最好的事,是能在樹下描摹古人的風雅,小睡一覺。好在王朝更迭,荔枝還在。
原標題:《江南也有荔枝樹》
欄目主編:陳抒怡 文字編輯:陳抒怡
來源:作者:松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