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開年,新茶飲賽道在資本市場動作頻頻,多家頭部品牌推進上市進度,在新茶飲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的當下,行業競爭格局將迎來洗牌,上市為新茶飲品牌增添了濾鏡,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消費者購買意愿,當這成為行業風向后,沒有上市的品牌則會面臨淘汰風險。
獲得資本支持或許對品牌長遠發展有利,但從其他角度分析,上市也并非萬全之策,上市后或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此前已經有多個品牌上市后破發導致投資者信心受損、股價波動加劇;而且在資本驅動下,品牌若過于注重加盟和門店擴張而不重視深耕供應鏈,很可能陷入大而不強的困境;在上市后的發展過程中,效率和利潤也是隱患之一,未來品牌仍需構建產品、供應鏈護城河。
不上市就淘汰?茶飲圈開啟“生死時速”
近年來新茶飲風靡市場,成為年輕人手中的新型社交貨幣,眾多品牌借勢崛起,行業增長迅猛,但如今已經顯露出飽和的苗頭,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新式茶飲市場規模達3547.2億元,預計未來幾年將維持小幅但穩定的增長態勢,到2028年有望突破4000億元。
市場規模增速趨緩意味著行業正在從增量市場轉向存量市場,入局品牌需要靠搶占市場份額來維持長遠發展,在一段時間內,卷產品、卷價格、卷聯名等成為常態。
從去年開始越來越多品牌將目光瞄準上市,2月12日古茗在港股敲鐘上市;3月3日蜜雪冰城成功在港股上市;與此同時滬上阿姨也成功取得港交所備案;隨后霸王茶姬境外發行上市也獲證監會備案,計劃赴美上市。
這波上市風潮背后是品牌出于長遠發展的考慮,隨著品牌日益成熟,需要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擴大規模、優化管理,增強綜合競爭力,并應對國內市場日趨內卷的競爭。
當上市成為風向后,未上市的品牌將面臨更大生存壓力,甚至可能被市場淘汰,因為當前新茶飲的競爭已經不是跑馬圈地這么簡單,未來或許還將面臨資本能力的競爭,有充足的資金可以為品牌產品創新、供應鏈建設、下沉市場拓展等多方面提供支持,而未上市的品牌在競爭升級的大環境下就會心有余而力不足,難以參與持續的規模化競爭,從而逐漸被淘汰。
站在消費者角度,上市為品牌增添了濾鏡,可能默認能夠上市的品牌在產品上有著獨特之處,消費意愿也就更強烈;站在大環境來看,新茶飲品牌若還不抓緊上市,未來上市的機會可能會更加渺茫,同時若沒有上市融資渠道,在競爭時劣勢則更加明顯,比如以書亦燒仙草為代表的新茶飲品牌在掉隊,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28日現有門店數量為4819家,較2月初就減少了近100家門店。
上市即渡劫?股價下跌風險隨之而來
盡管新茶飲品牌爭相上市的勢頭愈發強烈,但伴隨上市潮而來的是股價破發、估值縮水等行業性困境,數據顯示,2024年連鎖新茶飲品牌的開店總數同比下滑了10.6%,與開店下滑相對應的,是閉店數量的上升,去年連鎖新茶飲品牌門店閉店總數突破兩萬家,同比增加33.2%,近三年來的新茶飲閉店潮仍在延續。
具體到品牌,2021年6月30日奈雪的茶在港股上市首日便破發,股價跌幅超過13%,截至2025年其股價累計下跌超過10%,與19.8港元的發行價相比,已相去甚遠;去年茶百道登陸港交所發行價為17.5港元/股,上市首日即破發,此后不到半年時間其股價最低跌至3.98港元/股,市值蒸發超190億港元;今年在港股上市的古茗亦是如此,開盤雖一度上漲超過10%,但午后便跌破發行價,收盤跌幅達6.44%。
新茶飲品牌想要上市也需要符合標準,一些品牌經過多次遞交上市申請才通過,這也就意味著背后需要付出較多的資金和精力來滿足上市要求,由于上市前期需要高昂的成本,當市值大幅度縮水后則面臨資金壓力。
市場競爭加劇也推高了運營成本,導致業績承壓明顯,比如某品牌上市首年業績亮紅燈,2024年經調整凈利潤較去年下降不超過53.90%、年度凈利潤較去年下降不超過62.47%,這可能引發資金鏈緊張,進一步制約業務擴張,加劇經營風險。
長時間的股價下跌會影響投資者信心,造成資本退出,比如某品牌上市以來股價連續四年下跌,曾力挺的資本也在撤退,在2024年9月27日至11月28日期間品牌共遭遇來自天圖資本、PAG(太盟投資)等大股東在內的19筆減持,累計減持約2.87億股,合共變現約5.58億港元。在業績與股價持續低迷之下還被深交所正式調出港股通標的名單,此消息一出迎來的又是一輪暴跌,當日下跌接近21%,這也形成惡性循環,品牌很難走出來。
國家差異,新茶飲出海如何打破水土不服
在新茶飲品牌爭相上市之前,出海已經成為眾多品牌的戰略選擇,未來海外市場或許可以為品牌帶來新增量,對于新茶飲品牌而言,上市不僅僅是資金上的支持,更是助力品牌邁向更高舞臺的關鍵一步。
積極尋求上市的一大原因也是為了更好推進國際化戰略,助力品牌打響國際知名度,借助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實現進一步發展。前段時間完成赴美上市的品牌在招股書中提及將部分用于科技投入和新品研發,以及用于擴大中國及海外門店規模,構建海外供應鏈網絡等。
但由于文化差異不同,品牌在海外市場推廣時,需適應不同地區的法律法規和消費習慣,確保產品和服務符合當地標準,減少文化沖突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少茶飲品牌將出海重心放到東南亞市場中,因為當地與中國文化相近,消費習慣相似,降低了市場適應難度。
有消息稱某品牌美國首店將在本月底在洛杉磯正式營業,直接從東南亞到美國市場的跨步可見其野心。
美國市場向來是中國品牌出海較艱難的一站,由于當下美國市場主流產品仍以植脂末奶茶為主,健康化、品質化需求缺口明顯,以及美國消費者對東方文化的興趣升溫,其“原葉鮮奶茶+國風美學”的定位恰好填補市場空白,這為品牌的出海累積了較大信心。去年品牌創始人還曾喊話“先定一個小目標,2024年霸王茶姬要全面超越星巴克中國區”。
星巴克的成功靠的是對全球市場的深刻理解和本地化策略,而新茶飲品牌要從區域性品牌轉型為全球品牌,不僅要面對不同國家的消費習慣差異,還要解決供應鏈國際化和品牌適應性的問題。
在國外市場中若核心原料依賴進口,單店物料成本可能比國內高30%,價格自然也就偏高;美國消費者偏好高甜度、高冰量飲品,需調整配方平衡本土化與品牌調性;而且當地已有不少奶茶店,CoCo、快樂檸檬等華裔品牌已建立先發優勢,新品牌能否在激烈競爭中立足還有待驗證。
資本“催肥”,容易導致品牌“虛胖”
資本驅動下品牌能走多遠也是需要面對的問題,短期來看,獲得資金支持后,品牌現金流壓力能夠得到一定緩解,但長期而言,從資本對三家上市品牌的態度來看,新茶飲行業品牌需在產品創新、供應鏈優化、市場適應性上持續發力,構筑差異化競爭壁壘,否則很可能迎來資本退潮、資金鏈斷裂的困境,不穩定性較強是資本驅動的弊端之一。
據悉,某品牌計劃將IPO募集資金用于門店擴展和供應鏈建設,似乎是為未來發展鋪路,但如果品牌過度加盟和門店擴張,而忽視了品牌溢價能力和供應鏈深度的構建,很可能陷入大而不強的困境。比如某品牌被曝光食品安全問題,從蟑螂亂爬、水果腐爛,到標簽不實、使用過期原料,不僅嚴重損害消費者權益,更讓品牌形象一落千丈。
在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背景下,消費者對品牌信任度降到冰點后很難重建,這無疑對其未來的市場擴張和品牌建設造成了巨大的障礙,尤其是在品牌上市后,負面消息對品牌的影響難以估量。
資本運作的短視性也不容忽略,某品牌2022年推出“奈雪幣”虛擬炒股活動,雖然短時間內便“夭折”,但依舊引發不少質疑的聲音,還被批不務正業,資本想要憑這一策略在短時間內回籠更多資金,這反倒對品牌形象造成了更深的影響。
資本壓力下,品牌更關注商品交易總額、拓店數量等短期指標,忽視產品創新和健康化需求可能會導致消費黏性下降,雖能短期助推規模擴張,但新茶飲行業本質上需要精細化運營和差異化創新。當前行業已進入存量競爭階段,過度依賴資本可能加劇商業模式脆弱性,想要在市場中站穩還需回歸產品本質、優化供應鏈和服務。
新茶飲“狂飆”背后,效率和利潤是隱憂
選擇上市的新茶飲品牌在近兩年發展速度都較快,比如某品牌2023年商品交易總額是108億元,到了2024年就預計突破200億元,門店數量從2023年底的3000家飆升到2024年的6000家。這在行業內都算是較少見的,但如此迅猛的擴張速度背后也有不少隱患,因為商品交易總額作為未扣除退貨和折扣的流水數據,并不能真實反映盈利水平。
雖然其產品利潤率據說高達60%,但這種利潤率未必能完全轉化為凈利潤,從數據上也能看出明顯矛盾,2023年其凈利潤僅8億元,凈利率約7.4%,遠低于官方宣稱的“產品利潤率60%”。
由于新茶飲行業的成本結構非常復雜,供應鏈建設、人力成本、營銷費用都會侵蝕利潤,隨著行業競爭加劇,利潤只會越來越低,有數據顯示,2024年一線城市的老店銷售額同比下滑超30%,部分加盟商回本周期延長至28個月,單店營收下滑明顯則是其經營困境的縮影。
行業內大部分品牌為加盟驅動模式,這意味著品牌對加盟商的管控能力至關重要,因為加盟門店的運營質量、供應鏈依賴以及品牌統一性都需要長期管理,一旦管理不善可能導致服務質量參差不齊,從而影響未來發展。尤其是新茶飲行業培育消費信任很大程度上依賴產品的一致性和質量,如果加盟店出現問題,品牌聲譽會受到影響。
從另一表現較好的上市品牌來看,供應鏈的效率提升應是關鍵,該品牌通過五大生產基地以及核心倉和分倉體系,實現了原料成本較行業平均水平降低15-20%,這種供應鏈運作模式使得其在低價策略下仍能保持可觀利潤。這也為其他新茶飲品牌提了個醒,提高供應鏈效率、降低整體成本才是實現高利潤的基礎,也是各個品牌應對未來競爭的重要法寶。
基石競賽,構建品牌護城河
從上述一些案例中能夠看到,上市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未來品牌想要在競爭愈發白熱化的市場中站穩腳跟,不斷提升自身實力、持續優化產品、服務與運營模式才是根基。
目前整個行業同質化問題嚴重,無論是品牌調性還是產品都有很大相似性,缺乏獨特競爭力,比如某品牌伯牙絕弦年銷2.3億杯、貢獻35%銷售額,但瑞幸等競品已推出9.9元低價版的茉莉鮮奶茶,直接沖擊其核心單品。
近兩年原葉鮮奶茶概念較火,便涌現了不少競爭者,比如爺爺不泡茶、茉莉奶白等新興品牌,去年下旬某品牌在香港開出首店后,爺爺不泡茶迅速在北京開設 10 家門店,茉莉奶白更是獲得近億元融資,成為其有力的競爭對手。
去年某品牌超級果蔬茶在市場中大爆后,便有不少品牌跟風退出,甚至此前一些存在感較低的品牌也憑借這一概念迅速崛起,市場占有率顯著提升。
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各個品牌若不加強產品創新和品牌差異化,市場份額將被逐步蠶食;除了產品外,服務也是打造產品護城河的重要一環,某品牌通過品牌人格化策略、親民接地的品牌形象已經迅速圈定了大批長尾消費者,數據顯示,近一年以來其小程序月用戶活躍數持續領先于其他頭部茶企,今年2月份錄得月用戶活躍數超2800萬。
對于消費者而言,該品牌飲品早已融入日常生活中,且在大部分消費者的心智定位中,已經不僅僅是品牌與消費者的關系,其中還多了層情感聯結,扎實筑牢消費基石。即便在今年315中該品牌因隔夜檸檬片被推上熱搜,卻并未對其產生影響,反倒是獲得了不少聲援,其品牌忠誠度可見一斑。未來新茶飲品牌需在產品創新與服務提升上雙管齊下,深化消費者連接,鞏固市場地位。
上市≠上岸,新茶飲開啟下半場馬拉松
近年來新茶飲行業掀起上市熱潮,頭部品牌相繼登陸資本市場,但回顧各品牌的上市過程可以發現,上市并非終點而是新挑戰的開始,某品牌在上市致辭中也強調了這一觀點。
其實新茶飲品牌的上市潮本質上是行業融資需求與資本退出壓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存量競爭加劇、市場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多數品牌的日子并不好過,一些品牌業績已經連年下滑,加上一級市場融資遇冷,上市成為品牌獲取長期資金、緩解現金流壓力的關鍵途徑。
雖然這為品牌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但品牌上市后背后也有不少發展難題,從一些品牌上市首日均遭遇破發的市場表現來看,資本市場對其估值和盈利模式尚存疑慮,一旦資金鏈斷裂,品牌將會面臨更嚴重的危機。如果品牌也只是將其作為緩解資金壓力的短期手段,而非重構競爭力、找準發力點的起點,那么上市帶來的紅利將難以持久,品牌可能會陷入更深的困境。
這也為接下來想要上市的品牌提出了警示,上市并非萬能良藥,產品和供應鏈終究是核心。
近一個月新茶飲圈又甚是熱鬧,今年3月19日某品牌攜手國家母嬰乳品健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強勢設立乳品創新坊,還同步亮出研究成果——“無抗無激素認證牛奶”,瞬間在行業內引發高度關注,將健康品質提升到全新高度的舉動受到了市場中不少好評。
在供應鏈建設方面,某品牌在福州投建了自有茶廠,采用CO超臨界萃取技術保留茶香,并通過一周三配的夜間配送模式降低門店庫存壓力;另一品牌在湘西自建2700畝茶園,采用承包制+標準化種植將茶葉損耗率從12%降至5%,同時通過合資工廠實現茶基底自主加工,降低對外部供應商依賴等等。不僅為品牌筑牢供應鏈基礎,提升產品品質與穩定性,還實現了原料成本的可控,為品牌夯實根基。
行業思考:在經歷快速發展階段后,新茶飲行業已經轉向存量競爭,各個品牌為了不被市場所淘汰,爭先抓住上市機遇,但上市并非萬能鑰匙,從已上市品牌的股價表現來看,也透露出陣陣寒意。未來新茶飲品牌上市后不能將希望寄托于資本市場,仍需將創新產品、優化供應鏈和服務等作為重點,在健康、品質等方面下功夫,構建品牌護城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