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在登上帝位后,開始“惡補”自己的詩文書法,他命劉伯溫、李善長、宋濂等人向他推薦典籍和書畫,作為日常學習的范本。對于他這樣的初學者,想要把草書底子打好,一是要臨摹經典法帖,“取法乎上”,二則是要“由易到難”,一上來就臨摹張旭、懷素的狂草,顯然不合適。
既要學到晉唐宋元正統的草法,又要防止出現甜俗氣、江湖氣和火燥氣,經過三大臣的精心挑選,一部元代的真跡被送上朱元璋的御案,此作便是邊武的《草書千字文》。邊武此人在史籍上的記載極少,只知道他是元末明初首屈一指的大書法家,尤其是在草書領域,他與趙孟頫、鮮于樞、康里巎巎并稱“元草四家”。
更難得的是,邊武吸取了這三家的筆法,克服了他們的不足,并由元入唐再入晉,得“二王”、張旭、懷素筆法精髓。所以,啟功稱之為“有元一代草圣,較鮮于氏更得晉人三味。”《千字文》作為國學啟蒙,很多書家都抄寫過,999個不重復的字,幾乎涵蓋了日常所用。
此作全卷縱約35厘米、橫超過4米,洋洋灑灑、縱橫恣肆,完完整整,一字不缺,通篇以行草寫就,且單字大小在4厘米左右,筆路細節更清晰,書寫處理纖毫畢現。這比學習刻帖、拓本、碑刻要生動真實、自然細膩得多。
這部《草書千字文》明顯受到《十七帖》、懷素《論書帖》《食魚帖》等影響,注重筆畫的銜接與絞轉,深得“不見起止之痕”的風格,整體以“瘦勁圓融,簡靜空靈”展現草書之美,筆法、結字、章法、墨法皆顯“人書俱老”的醇熟,與“草圣”張旭相比,也不落下風了。
起筆順鋒入紙,調轉中鋒,筆速迅疾且扎實,筆畫如“玉箸”,瘦勁清健,粗細、輕重、斷連、疾徐變化豐富,通過腕力震顫顯蒼勁老辣,連筆處“游絲映帶”、氣脈相連,較懷素的《自敘帖》的狂放多份含蓄,較趙孟頫的草書更多陽剛之氣,沉靜中藏內力,得王羲之《十七帖》“不激不厲”之韻。
結字簡省精準,以“天”字為例,橫畫縮短,捺畫舒展,收放、疏密如“疏星淡月”。字形大小錯落,通過筆勢呼應成組,又隨內容節奏聚散。董其昌評“退盡火氣,獨存天真,由狂返淡”。全卷橫無行、縱有列,墨色的濃淡枯潤變化自然,一派文雅雋永之美。
明代以來,不僅皇家多學此帖,像李應禎、文徵明、唐伯虎、祝枝山、王寵、董其昌等大師也都臨過此帖。
而今,我們將此作進行了博物館級的超高清1:1復制,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便于您臨摹和欣賞。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