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經祈福,這一傳統要從佛教傳入開始,佛教最先是誕生于古印度,是從兩漢時期開始傳入中國,東漢明帝時期,攝摩騰和竺法蘭白馬馱經來到中國并翻譯出《四十二章經》,也就是說抄經最始可追溯到這里。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直處于戰亂的年代,人們流離失所,無望無助,北魏馮熙等貴族大規模抄寫佛經,既為個人祈福消災,也借佛教護國思想鞏固統治合法性。南朝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抄寫大量佛經祈福。
也就是說從這時起開始才有了抄經祈福一說,至唐朝年間抄經祈福開始廣泛傳,在此期間還欣起一場規模最大的抄經熱,就是武則天為其母祈福而起的。
時間來到元大德二年即1298年,這一年趙孟頫的妻子管道升身患重病,久病不愈。趙孟頫心急如焚,在求醫問藥的同時,懷著對妻子深深的眷戀與擔憂,多次虔誠地抄寫《金剛經》,期望以此為妻子祈福,盼其能早日脫離病痛的折磨。
據記載趙孟頫他每次鋪開紙筆抄寫經文時,他總會先沐浴凈身、點燃香燭,帶著無比肅穆的神情投入其中,仿佛筆下的每一個筆畫,都滿含著他對妻子那份說不盡的愛戀與思念。在那個年代,抄寫經文祈求福運本是很普遍的宗教活動,可趙孟頫這次抄經,意義卻不止于宗教信仰,更像是對妻子的一封深情告白。
趙孟頫寫的《金剛經》,學了不少晉唐時候書法的好東西,在寫字的筆法、字的結構和整體排版上,都好得讓人叫好。寫字的時候,他特別細致,筆尖輕輕下筆,筆肚子重重收筆,對筆的控制特別棒。
他還學了鐘紹京《靈飛經》和敦煌 “寫經體” 的優點,筆落在紙上后,那些停頓、調整筆鋒的動作又熟又順,就像靈活的手指在跳舞,又有勁兒又柔和。
而他所抄寫的眾多佛經之中,唯獨存留下來這一卷,它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它高 24 厘米,長 508 厘米,寫了 5200 多個字,分成 262 行。用小楷這種小字體寫出這么大篇幅的作品,真的很少見。
因為太珍貴了,為了保護它,一直不讓隨便展覽,還和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一起被規定不能帶出國外展覽,在書法圈和文物圈里,妥妥的是極其稀有的寶貝。
其結字骨肉勻稱,于平穩中追求變化,平中出奇。欹正、高低、收放等關系處理得恰到好處,既有王羲之書法內擫含蓄之韻,又兼外拓舒展之態,每個字都像是經過精心雕琢的美玉,精準凝練,毫無冗余拖沓。
楷書的端莊如謙謙君子,端坐在紙間,給人以穩重之感;行書的靈動似清風拂過墨痕,行筆流暢灑脫,打破了唐楷的固有拘謹,于端莊中見自在,于平穩里現飄逸。
從藝術鑒賞的角度來看,趙孟頫的《金剛經》足以超越被稱為“天下第一”的《靈飛經》。有人因為趙孟頫在元朝做過官,就罵他是 “貳臣”,覺得他不地道。但實際上,他那會兒是沒辦法才去的。元朝的人拿他整個家族的性命威脅他,他要是不從,一家人可能都保不住,這根本不是他自己愿意的。
再說了,憑著一個人的品行來評價他的書法,這種想法不太合理。欣賞藝術這事兒,本來就該專注于技法好不好、風格有沒有韻味這些專業的方面才對。
聲明: 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 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