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每年高校畢業生規模持續突破千萬,龐大的數字背后是就業市場日趨激烈的競爭態勢。這些年輕人歷經十余年寒窗苦讀,在層層選拔中脫穎而出,尤其是進入頂尖高校的學子,更是天賦與勤奮的雙重體現 —— 對許多人而言,能踏入 985 高校的門檻已屬竭盡全力,而要在全國性平臺上嶄露頭角、取得突出成就,其背后必然是超越常人的專業積淀與綜合素養。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球科學學院學子在第十屆全國大學生 “創新杯” 地球物理知識競賽中的表現,尤為值得關注。
此次競賽匯聚了北京大學、吉林大學等四十余所高校的百支隊伍,覆蓋地球物理領域四大核心賽道,堪稱該學科領域的“高校練兵場”。中國海洋大學兩支隊伍分獲地震勘探類特等獎與重磁電勘探類二等獎,其中地震勘探類特等獎更是創造了學院參賽以來的歷史最佳,實現突破性跨越。
這一成績的取得,首先源于學校在地球物理學科領域的深厚積累。作為以海洋為特色的頂尖高校,其海洋地球物理學、勘查技術與工程等專業緊扣國家海洋戰略需求,將理論教學與海洋探測實踐深度融合,形成了“以海為基、知行合一”的專業優勢。這種優勢既體現在課程體系的系統性上,涵蓋重磁電、地震勘探等多方向的核心知識,也體現在實踐平臺的專業性上,為學生提供了接觸前沿探測技術與真實科研項目的機會。
從人才培養機制來看,此次佳績是學院“協同育人”模式的生動例證。賽前選拔、組建指導團隊、開展針對性訓練,以地震勘探類隊伍為例,四位跨年級學生組成的團隊,在筆試、辯論等八個環節中展現出的專業功底與團隊協作能力,正是學院注重“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并重”的結果。
對學生個體而言,這樣的競賽經歷是專業成長與綜合能力提升的重要契機。張露月同學獲得最佳個人獎,不僅是對其知識儲備的肯定,更凸顯了在高壓環境下的應變能力與表達能力;重磁電勘探類隊伍展現的“逆境突圍”品格,則體現了學科學習中不可或缺的科研韌性。
這些能力的培養,遠超課本知識的范疇,為其未來進入科研機構、企業或繼續深造奠定了堅實基礎。在地球物理學科快速發展的今天,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已從“掌握知識”轉向“解決問題”,而競賽中涉及的綜合論述、現場辯論等環節,恰恰模擬了實際工作中可能面臨的復雜場景,讓學生在實踐中完成到職業角色的過渡。
從高等教育發展視角看,中國海洋大學的表現印證了“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育人理念。學科競賽作為連接高校教學與行業需求的橋梁,檢驗了專業建設的成效,通過聚焦核心賽道、強化實踐環節,讓學生在專業成長中既扎根理論土壤,又能對接行業前沿,最終實現個人發展與學科進步、國家需求的同頻共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