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國汽車市場進入新能源時代以來,合資車企給人的印象就是步履蹣跚,反應遲緩。在它們看似混亂的調整中,市場甚至一度認為,這些曾經的巨頭即將被國產新勢力徹底取代。
然而,如果我們仔細復盤近幾年合資車企的動作,就會發現它們并非毫無章法。在低調的布局之下,許多合資品牌已經悄然進入戰略調整階段。它們的最終目標,可以說是國產車,也可以說不是國產車。這句話聽起來有些矛盾,但究竟該如何理解?讓我們慢慢分析。
首先,合資車企是否在備戰?如果備戰,又是針對哪方面的競爭?
個人認為,從大眾入股小鵬,奧迪與智己合作,以及豐田比亞迪合資等案例可以看出,合資車企正在技術層面尋求突破。而價格戰的全面打響,供應鏈本土化加速,以及智能化投入加大,則是它們在市場層面的實際動作。至于品牌層面,很多人受限于合資車銷量下滑的表象,認為它們已經失去競爭力。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今年5月,大眾,豐田,本田,通用等十余家合資車企的高管罕見地齊聚北京,議題直指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討論的核心無外乎三個:國產車的技術優勢有多強,合資車企的轉型壓力有多大,以及如何加快本土化研發。
盡管外界將這次會議解讀為合資車企在向總部求援,試圖爭取更多資源支持。但我們仍需保持清醒,戰略上可以自信,戰術上卻不能輕敵。萬一它們真的找到突破口呢?要知道,一旦合資車企重新掌握市場主動權,國產車的壓力必然倍增。
觀察近幾個月的市場動態,無論是大眾ID.系列的大幅降價,還是豐田bZ3的強勢推廣,無論是本田與寧德時代的深度綁定,還是奔馳放棄全電動化目標轉向多元化技術路線,所有這些都表明:合資車企即使暫時落后,其底蘊和資源依然不容小覷。
隨著合資車企的價格戰,技術合作,以及本土化戰略逐步推進,我認為,它們已經為接下來的市場爭奪戰做好了準備。
以價格戰為例,我們可以嘲笑它們是在飲鴆止渴,但有沒有想過,這些曾經高高在上的品牌,如今不惜犧牲利潤也要搶占市場,同時加速電動化轉型,加大智能化投入。這些舉措,真的只是垂死掙扎嗎?有沒有一種可能,它們是在用短期虧損換取長期生存,而那些被放棄的燃油車業務,不過是轉型過程中必須割舍的包袱?
或許有人會說,合資車企這么搞,等于背叛了原有的品牌溢價,難道不怕失去忠實用戶?確實,在某種程度上,這種策略會影響部分傳統用戶的忠誠度。
但我們要看到,更多的消費者,包括原本對合資車無感的年輕群體,可能會因為性價比和技術的提升而重新考慮它們。換句話說,合資車企比我們更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更何況,所謂的品牌溢價本就是動態的。國產汽車可以從低端做起,合資車企憑什么不能放下身段?
不妨想想,在商業競爭中,有多少巨頭真正在乎過老用戶的感受。只要能在新市場站穩腳跟,后面再通過服務和產品重新贏得口碑,不就行了?而這套玩法,對于曾經在中國市場呼風喚雨的合資車企來說,簡直輕車熟路。
回看合資車企近期的戰略調整,我們不難發現,它們其實早有規劃。
去年底,大眾集團CEO奧博穆在內部會議上明確表示,未來三年的核心戰略就是在中國市場實現技術本土化。換句話說,就是要用中國團隊研發中國需要的技術。隨后發生的事情,大家都看到了。
經過一系列試探后,今年初,多家合資車企突然宣布與國產新勢力合作。外界普遍認為這是無奈之舉,但合作僅僅過去兩個月,大眾就發布了專為中國市場開發的純電平臺,豐田也推出了搭載比亞迪技術的bZ3。所以,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之前的合作只是過渡,而真正的殺招還在后面?如此說來,我們絕不能低估這些曾經統治中國車市數十年的老牌巨頭!
業內之所以說合資車企正在重新掌握主動權,除了它們展現出的轉型決心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其戰略確實能在短期內見到效果。就說價格戰吧,大家都說是在自毀長城,但有沒有可能也是在清庫存,搶份額,為新產品鋪路?
而技術合作,是不是在彌補短板的同時,也確實獲得了一條快速提升競爭力的捷徑?再結合本土化研發,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合資車企只要執行到位,就能外用價格吸引用戶,中間用合作換取技術,內部用本土化研發實現長期立足,從而重新劃分市場格局?
千萬別覺得這是危言聳聽。覺得夸張,是因為我們有個能在技術和市場上與合資車企正面抗衡,甚至讓它們不得不求合作的國產車陣營。我們頂得住,但有些品牌卻頂不住,比如已經退出中國的Jeep,三菱。也正因如此,所以說合資車企備戰的目標,是國產車也不是國產車。
說目標是國產車,是因為合資車企的戰術一直是壓制本土品牌。無論是燃油車時代的市場壟斷,還是新能源初期的技術封鎖,只要能保持優勢,它們什么手段都會用。這是商業競爭的常態,無論大眾還是豐田,只要能在中國市場站穩腳跟,任何合作或競爭它們都能接受!
說目標不是國產車,也很好理解,看看其他外資品牌是怎么應對中國市場的。據最新消息,現代汽車已經決定將中國工廠轉為出口基地,斯柯達則考慮全面退出。至于標致雪鐵龍,目前仍在觀望。由此可見,不同品牌策略各異,有的選擇硬扛,有的選擇撤退。
因此,雖然合資車企的調整目標是對標國產車,但它們也不介意順手清理其他對手。上周,某德系品牌高管公開表示,未來兩年將淘汰所有無法盈利的車型。透過這番話,我們不難想象市場競爭有多殘酷。據內部人士透露,多家合資車企已經制定新一輪降價計劃,預計八月實施。同時,它們對供應鏈提出了更苛刻的成本要求,部分零部件供應商已經收到最后通牒。
不過,你有你的打法,我有我的策略。作為唯一一個能在新能源領域與合資車企全面抗衡,并在智能化方面領先的中國品牌,自然不會坐以待斃。就我們自身而言,從三電技術到智能駕駛,從產品設計到用戶體驗,國產車已經展現出全方位的競爭力。也就是說,不管合資車企怎么調整,想對我們形成壓制已經不可能!
我們清楚,合資車企如果能輕松戰勝我們,就不會放下身段尋求合作。而是會像燃油車時代那樣,用技術壁壘和品牌優勢直接碾壓。至于其他弱勢品牌,我們的態度是尊重市場規律,不干預正常競爭。
在我看來,求人不如求己,自助者天助。如果某些品牌只想利用中外車企的博弈來茍延殘喘,既不肯徹底轉型,又不敢全力投入,那就只能聽天由命了。畢竟,商業競爭的洪流中本就弱肉強食。只有經歷洗牌,才能讓市場回歸理性,最終讓所有人明白什么叫做實力為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