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踏入職場的年輕人,不少人在體檢單上第一次和“脂肪肝”打了照面。
本以為這是中年啤酒肚的專屬,沒想到自己年紀輕輕、身材沒走樣,卻成了“脂肪肝大軍”里的一員。
如今,脂肪肝正悄悄盯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背后藏著哪些原因?又該如何應對?
年輕脂肪肝的“隱形的代謝漏洞”
很多人覺得脂肪肝就是“吃胖了”,但對年輕人來說,真正的問題藏在日常習慣催生出的“代謝紊亂”里。
肝臟是人體的“代謝中轉站”,一旦代謝出了岔子,血液里多余的脂肪沒處去,就會堆在肝細胞里,慢慢形成脂肪肝。
現在醫學已經把這種問題明確定義為“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直白點說:脂肪肝本質上是身體代謝系統“出軌”的信號。
生活習慣給代謝紊亂“添柴加火”
久坐成常態
每天在工位上坐滿8小時,下班癱在沙發上刷手機,全天步數不過千,身體消耗遠趕不上攝入。
飲食踩雷區
早餐省掉,午餐外賣湊活(高油高鹽是標配),晚上聚餐擼串配奶茶,糖分和反式脂肪悄悄超標。
作息亂節奏
熬夜趕方案、凌晨刷短視頻,睡眠不足打亂激素平衡,讓身體更難調節血糖和脂肪代謝。
更讓人意外的是,“瘦人”也可能中招。
有些年輕人BMI正常,但肚子上的肉一點不少——這種“中心型肥胖”(內臟脂肪多)比全身胖更危險,會直接拉高代謝異常風險。
全球近四成脂肪肝患者不算肥胖,甚至有兩成偏瘦,他們的問題主要出在內臟脂肪蓄積和代謝紊亂上。
脂肪肝的“連鎖反應”比你想的更糟
很多年輕人覺得脂肪肝“沒感覺”,拖著沒關系,但它的危害遠不止肝臟本身。
肝臟里的脂肪堆積就像一個“慢性炎癥工廠”,會讓身體長期處于低度發炎狀態。
時間久了,不僅可能慢慢發展成肝硬化、肝癌,還會牽出一系列“連鎖反應”:
心血管埋隱患
超半數患者有頸動脈粥樣硬化風險,血管里的斑塊就像“定時炸彈”,可能引發腦梗、心梗。
代謝病找上門
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風險翻倍,甚至可能發展成代謝綜合征,讓后續控制難上加難。
癌癥風險升高
結直腸癌、乳腺癌的發病風險是常人的數倍,食管癌、胰腺癌等發病風險也明顯增加,這些肝外癌癥的發生與脂肪肝導致的代謝紊亂和慢性炎癥密切相關。
逆轉脂肪肝,做好這幾點就夠了
好在早期脂肪肝是完全可逆的,關鍵是用對方法,別走極端。
(1)重的人來說,不用追求“暴瘦”:體重下降3%~5%,肝臟脂肪變性就能明顯減輕;下降5%~7%,還能緩解肝臟炎癥。
比如原本160斤的人,減5~8斤就能看到效果,循序漸進更易堅持。
(2)飲食改“減法”,更要做“加法”
減法:戒掉奶茶、甜品、油炸食品(比如一天一杯奶茶,一年能多攝入近幾十斤糖),少喝含糖飲料,用白開水、淡茶替代。
加法:多吃全谷物(燕麥、糙米、玉米)、綠葉菜(菠菜、西藍花)和低糖水果(蘋果、藍莓),這些食物里的膳食纖維和抗氧化物質,能幫身體“清理”代謝垃圾。
(3)運動選對“打開方式”
每周3~5次運動,選對類型和時長很重要。
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快走、騎車、游泳)每次45分鐘,累計每周135分鐘,能有效減少肝脂肪。
高強度間歇訓練(比如跑1分鐘快走30秒,重復8~10組)每周3次,每次20分鐘,燃脂效率高,適合沒時間的上班族。
但要記住:只節食不運動,會導致肌肉流失。只運動不控制飲食,消耗的熱量趕不上攝入,效果都會打折扣,必須“飲食+運動”雙管齊下。
對年輕人來說,脂肪肝更像一個“健康預警”它提醒你,那些被忽略的日常習慣(如:久坐、熬夜、高糖飲食)正在悄悄拖垮代謝系統。
比起未來可能面對的糖尿病、心血管病,現在花點力氣調整生活方式,其實是最劃算的“健康投資”。
【參考文獻】
1. Mantovani A, Petracca G, Beatrice G, et al.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nd increased risk of incident extrahepatic cancers: a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ies[J]. Gut, 2022, 71(4): 778-788.
2.Hannah WN Jr, Harrison SA. Lifestyle and Dietary Interventions in the Management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 Dig Dis Sci, 2016, 61(5): 1365-1374.
3.Thomas JA, Kendall BJ, Dalais C, Macdonald GA, Thrift AP. Hepatocellular and extrahepatic cancers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Eur J Cancer, 2022, 173: 250-262.
4.Ye Q, Zou B, Yeo YH, et al. Global prevalence, incidence, and outcomes of non-obese or lea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0, 5(8): 739-752.
說明:文字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部分圖片由AI生成,侵刪。
作者:解陽楊
責編:郝學婧
審核:姜峰 李碩然 唐蔚 侯淑娟
為促進科普創作的傳播與交流,我們組建了科普創作者交流群
由于申請人數較多,進群后請備注:醫院、單位 / 專業 / 姓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