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支持、省級統籌、多方力量推進,一體化試點打通了研發、制造、推廣、應用各環節,打破了省內外限制,實現農機裝備研發制造“從無到有”,并通過推廣應用,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山大溝深是甘肅省定西市丘陵山地的真實寫照。在 定西 市 安定 區的定西聚鑫合作社,理事長李聚東一個人種4000多畝地,沒有農機幫忙是萬萬不行的。前些年他買了幾臺拖拉機,然而,由于地塊小碎,地頭寬度大多3~4米,甚至更窄,普通拖拉機轉彎半徑是5~6米,根本掉不開頭,就算有些地塊較寬,農機手也得好幾把才能掉過來。另一個問題是,山高坡陡,拖拉機本身前輕后重,機身后掛其他機具爬坡,機頭容易翹起來,有安全隱患,而且翹頭后農機沒有抓地力,動力不足。很長時間以來,轉彎難、爬坡難問題制約著丘陵山地農業機械化發展。無奈之下,李聚東想出了一個湊合的法子:在機身前面焊接架子、放置沙袋壓著車頭,就這樣將就著作業。
2022年,農業農村部、財政部組織開展農機研發制造推廣應用一體化試點(以下簡稱“一體化試點”)。一體化試點是我國農業機械化支持政策的重大創新,在過去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從應用端發力的基礎上,構建農機裝備研產推用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打破區域、行業、部門限制,集中優勢力量,全產業鏈一體推進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在一體化項目的支持下,“李聚東們”長期以來面對的難題正被一個個解決。
在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兩臺農機正在開展拉力試驗。資料圖
在政策體制機制創新的基礎上,農機研發的整個流程煥然一新,周期更短、效率更高。農機研發后,將更多地被投放到田間開展多工況、重復性、規模化的試驗驗證,檢驗農機作業性能,對存在的問題再改進再完善,待產品性能基本滿足農業生產需求并得到農戶認可后,產品才可以定型,小批量生產投放市場。如果農戶在使用過程中,機械還存在性能、質量等問題,可以反饋企業等研發部門進行優化完善,再試、再改,邊研發邊熟化邊推廣,有效縮短農機研發應用周期。過去,我國農機從研發制造到推廣應用,有的至少需要5~7年,如今同樣類型和技術難度的機具,周期已經縮短到2~3年。
以用促研,以研促造
截至2024年底,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經超過75%,但當前我國農機裝備仍存在“一大一小”兩個短板,即大型大馬力高端智能農機裝備和丘陵山區適用小型機械。一體化試點加快我國農機裝備補短板步伐。
作為我國丘陵山地的代表省份之一,2023年,甘肅省開始實施一體化試點。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一拖公司”)是一體化試點項目實施主體之一。按照項目規定,公司要在甘肅省分三批次投放140臺機具,分別投放到20多個縣的基地。在政府的牽頭下,機具投放前,一拖公司技術部部長雒安帶領技術團隊到甘肅省調研,與當地農戶開展需求精準對接,將爬坡難、轉彎難問題列入拖拉機研發攻關事項。
幾個月以后,第一批新研發改進的50臺機具投放到甘肅省部分基地。“效果還不錯,這批拖拉機除了帶動太大機具還有些費勁,帶中小型機具沒有問題。我過去也買過一些拖拉機,但也遇到爬坡和轉彎的難題,真沒想到,困擾我們十多年的問題,幾個月便有了突破!”李聚東說。
問題的快速解決得益于機制創新。過去,我國農機支持方向主要在應用端的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市場上生產制造什么農機,農戶便買什么農機。一體化試點從生產端突破,支持方向向前延伸到研發制造、熟化定型環節,填補了從生產端帶動支持農機研發制造的政策空白,農戶需要什么就生產什么,以應用促研發、促制造、促轉化。
在政策機制創新的驅動下,企業也在轉換思路,對農機結構進行重新設計、優化,將拖拉機發動機前置,重心前傾,60%重量在前,以此解決車頭翹問題;將重心做低,保持穩定性;將拖拉機設計成折腰式的,轉彎半徑3米左右,解決轉彎難題。機具投放后,企業持續跟進機具作業情況,邊用邊改。
甘肅省會寧縣文兵農機合作社基地,兩臺同馬力504拖拉機比轉彎半徑大小,小的是折腰轉型的,大的是傳統拖拉機。
2022年至2024年,農業農村部、財政部結合各地意愿,先后在浙江、吉林、湖南、新疆(含兵團)、四川、甘肅、江蘇、江西、北大荒集團等10地,分批次開展一體化試點。
不只是加快補齊“一大一小”農機裝備短板,各地還結合本地區生產實際,分區域、分產業、分品種、分環節梳理,形成農機短板目錄和重點研發攻關機具清單,排出優先順序,編制項目實施方案,動員和遴選企業及科研力量開展一體化試點。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對各省方案中的攻關項目清單進行審核查重,不僅審核各省是否真正打破行業和區域限制,集中優勢力量,立足于本省實際開展攻關,還要審核有沒有重復投資建設,并確認目前短板機具的研發進展,同時樹立全國一盤棋思維,與國家農機裝備短板目錄銜接,與其他省短板目錄協同,避免重復研發。
以用促研,以研促造。定西三牛公司是承擔甘肅省一體化試點項目的本地企業,從2019年開始研制當歸、黨參、黃芪等中藥材種植機械,一直沒有大的突破,生產制造處于新產品試制階段,直到2023年覆膜露頭移栽機的技術突破,徹底解決了長根莖藥苗移栽地膜放苗問題,有效的研發既帶動了生產制造,又培育了新的市場需求。
從總體來看,甘肅省的制造業優勢不明顯,因此研發的農機部分在河南、江蘇、山東等優勢企業基地生產制造,利用區域資源,確保產品質量,節約成本。作為我國大型大馬力高端智能農機主要應用基地,北大荒集團這些年也在開展一體化試點,北大荒農服集團與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合資成立“黑龍江北大荒墾征農機裝備有限公司”,建設佳木斯農機研發制造基地,主要開展大馬力拖拉機、大型聯合收獲機、高速水稻插秧機及農機監測設備的研發制造,目前正在籌建工廠,同步推進產品研發。依托本地北大荒眾榮農機公司建設哈爾濱賓西農機研發制造基地,重點開展高速精量播種機、大型聯合整地機、智能除草中耕機的研發制造。
打通各環節壁壘
今年5月23日,在李聚東的合作社基地,濰柴雷沃研發的山地拖拉機正在播種中藥材,拖拉機后掛的是定西三牛公司、甘肅農業大學、甘肅農機推廣總站聯合研發制造的播種機。定西三牛公司制造能力較強,但是研發能力偏弱,公司委托甘肅農業大學開展研發,充分發揮高校的研發優勢。農機推廣部門組織開展試驗驗證,指導應用主體完成田間試驗和數據采集服務。
在甘肅省定西市李聚東合作社基地拖拉機轉彎半徑測試。
過去,我國農機研發、制造、推廣、應用各環節相對獨立——基礎研發在科技部門,制造在工信部門,推廣應用在農業農村部門。從項目設立來看,以往要么是純研發項目,要么是推廣應用或試驗示范項目,各部門、各環節、各行業彼此割裂,部分農機研發出來后被“束之高閣”,產業化應用難,農機研發應用周期長、效率低。農業機械化想要大踏步發展,必須打破原有條條框框,實現研發制造推廣應用一體化推進。
一體化試點立足全國統一大市場,集中全國和行業內優勢資源和力量解決區域機械短板,打破行業、區域限制,轉向全鏈條各環節,集結跨部門多方資源協同推進,充分動員研產推用各方力量來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這已成為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實施一體化試點的共識和硬性要求。
考慮到單個研發主體力量不足,甘肅省從省級層面協調企業、高校、科研單位、推廣機構、應用主體。省級層面牽頭推進是調動這些力量的前提,也是保證一體化試點落到實處的關鍵。“省級統籌才能調動各方力量,破解中間銜接難題。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網絡,通過行政部門總設計,把大家聚合起來,按照要求去做,如果各自為戰,很難高效完成。”甘肅省農業農村廳農機化處處長劉文武說。
各試點省份構建“農機企業+科研院所+推廣機構+應用主體”協同發力的攻關模式,打通研發制造與推廣應用中的卡點。湖南打破行業界限,引導工程機械等優勢行業企業進入農機制造領域,借助工程機械制造經驗,開展農機研發攻關,打破“農業院校搞農業”的固有思維定式,引入湖南大學、中南大學等強校的工業設計力量,破解區域產業細分領域機械化難題,實現農機研發力量突破圈層限制。四川組織中鐵高新、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非傳統農業研究單位牽頭攻關解決農機產業共性問題。
除了調動省內力量,值得一提的是,試點打破省內外限制,用省外優勢力量解決省內問題。甘肅省是農機制造小省、應用大省。2020年,甘肅省開始扶持省內企業發展配套機具研制,但不涉及拖拉機等自帶動力的復雜機具,如山地拖拉機、履帶式馬鈴薯收獲機、履帶式玉米收獲機、自走式割草機器人等,這些短板單靠甘肅本省力量難以解決,需要吸引外省企業參與。一體化試點后,甘肅省積極引進一拖集團、江蘇沃得、青島洪珠、濰柴雷沃、無錫卡爾曼等國內農機頭部企業及南京農業大學等高校,共同支撐試點落地見效。
“試點是在農業農村部、財政部支持下實施的,只有各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才能更好協調集中跨省、跨行業優勢資源力量。如果沒有各省農業農村廳黨組的強力支持,外省很難參與,研發會受到掣肘,比如一些項目資金不可能給到省外。”劉文武說。
今年5月23日南京農機展期間,甘肅省農業農村廳組織當地企業、院校與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工業和信息化廳對接,一方提需求,一方做研發,打破省內外界限,集中優勢力量助力研發。在此之前,2023年,農業農村部等部委選定部分區域開展農機裝備研發制造推廣應用先導區建設,其中,江蘇省協同甘肅省建設丘陵山區適用農業機械研發制造推廣應用先導區,實現優勢互補。一體化試點更加暢通省內外力量,甘肅、江蘇兩省農業農村廳、工業和信息化廳等部門間,科研院校間,企業間的合作交流更加廣泛,兩省已建立創新產品補貼資質互認機制,甘肅農業大學與南京農機化所,南京農機化所與甘肅省機械研究院,甘肅、江蘇兩省農機推廣總站都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江蘇省一體化項目池塘養殖多功能智能化作業船正在作業。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崔建玲 攝
在一體化試點的推動下,江蘇丹陽榮嘉公司協助甘肅開展山地履帶式馬鈴薯聯合收獲機研發。該項目以企業為主體,企業與甘肅農業大學、甘肅省農機推廣總站、農機合作社組成聯合創新體,主要負責研制與熟化改進,高校、科研單位支撐技術突破和指導服務,推廣鑒定部門保障數據采集、性能檢測和示范應用,各方密切配合,助力農業機械化向前推進。
國家支持、省級統籌、多方力量推進,一體化試點打通了研發、制造、推廣、應用各環節,打破了省內外限制,初步形成了跨部門協同、跨層級聯動、跨領域融合的協同工作機制,整體提升了農機裝備研發體系效能。
實踐是唯一標準
農機好不好用,須經過實踐檢驗,作業面積必須足夠。試點對作業面積有嚴格規定,不同類型機具作業面積不同。在甘肅省,每臺新投放的拖拉機要完成400畝以上的作業面積,以驗證其性能。
對于企業來說,尋找應用主體不是一件易事。“過去,我們租用農戶或潛在用戶土地進行試驗,可是每年農業生產作業時間就那么短,企業得到有效數據的同時必須保證播種時間、耕作質量等農時農藝要求,一個季節試驗時間一般只有100~200小時,往往機具還在調試,農業生產就結束了,得等到下一年。特別是一些地方大多是一季作物,一旦季節過了,試驗的場景就沒有了,無形中延長了研發進度。”一拖公司營銷管理部副部長姜斌說。
一體化試點解決了這一難題,讓企業與農戶之間實現了“雙向奔赴”。各地借助基層農機部門與農戶聯系緊密這一優勢,為企業提供多點、多面的應用場所,大大降低了企業找應用場景的時間和經濟成本。國家出一部分錢,企業主體不花錢或少花錢,開展熟化應用,同時按照作業面積給予適當補助,激發企業積極性。一方面,企業需要試驗基地,另一方面,農戶也需要農機,“合作社不用花錢,就能多用幾臺農機,還能得到一些試驗補助費。”李聚東說。
去年3月開始,一拖公司研制的東方紅SH504M、MH804M丘陵山地折腰轉向拖拉機(其中80馬力2臺、50馬力2臺),每天都在李聚東的合作社開足馬力,接受實戰檢驗。一拖公司有6人4輛服務車常駐甘肅,負責機具日常維修,有專門的技術員記錄機具作業情況和數據參數。同時,大批銷售人員常年跑在田間,培訓農機手,聽用戶反饋,開展維修、技術服務,小問題在當地改,大問題拉回廠里改。
當第一批投放機具的爬坡難、轉彎難問題逐步解決時,新問題又出現了。農機離地偏低導致發動機雖然動力足夠,但發揮不出來,通過性不如普通拖拉機,配備其他機具時匹配性較差,作業質量不高,如播種覆膜時由于提升高度不夠,后帶機具容易把地膜劃破;折腰轉向過于靈活,作業時容易跑偏。技術人員及時將這些問題向公司反饋。
第二批機具投放前,研發人員把整機離地間隙改高,足夠拖拉機帶動其他機具。輪胎加大加寬,提高整機離地間隙,更易發揮整機的動力,解決后帶機具和整機的匹配性問題。同時,優化折腰轉向點位,調整轉向系統排量、參數,更換已磨損的折腰部位的小襯套。2024年8月,第二批60臺機具投放到基地。
由于第一批與第二批機具差別較大,當年秋季馬鈴薯收獲作業后,在不耽誤農時的前提下,2024年11月,一拖公司將第一批50臺機具全部拉回廠里進行集中整改。同時,在使用中對第二批機具進行優化。
2025年3月,最后一批投放的30臺機具表現成熟很多,用戶整體反饋良好,機具匹配、轉向、可靠性、適應性等問題都已改進。
5月19日,雒安帶著技術人員到定西市安定區、通渭縣、岷縣,白銀市會寧縣,隴南市宕昌縣等地調研走訪。在李聚東的合作社,一臺80馬力的機具已經作業了1300多畝,另一臺作業1000畝,兩臺50馬力機具作業了六七百畝。“從機具作業畝數就能看出機具質量,如果不好用的話,干不了那么多。”雒安說。這次調研,他又發現了機具懸掛問題,由于后帶的很多機具不是按照國家標準設計的機具,一些不標準的機具掛不上。李聚東希望,企業能把懸掛調整范圍加大,不管標準不標準都能帶;同時,排氣管朝向也需要調整。好在這兩個問題都不大,只需小幅改進。
從2024年到現在,一拖公司的機具在甘肅省64個農機應用主體同步投放,獲得改進完善意見建議58條。由于是批量規模化應用,有利于集中發現問題,之前在小范圍試驗中沒有發現的各種問題都顯現出來,加速了產品的熟化完善進程。在當地農機推廣部門的支持下,鑒定檢測部門也同步介入,保障了農機保質保量驗證和使用。在各方的協調配合下,場景選擇、首次故障時間、平均無故障作業時間、具體故障問題、作業性能參數等都被記錄下來。劉文武表示,有100臺機具作業的試驗數據就可以整理為大數據,分析試驗數據集,按照問題出現頻次和嚴重程度,分類施策統籌解決,出現頻次高的作為面上共性問題,反饋給企業,企業進一步改進完善。
2024年,甘肅省已投放試點樣機1286臺,占總投放量的80.5%,年度計劃的101.2%。“一般來說,第二輪投放就可以解決反映的大部分問題,最多3年就能定型并大范圍生產使用。”劉文武說。
一拖公司技術中心拖拉機所副所長董昊表示,一體化試點把新產品研發周期縮短了2~3年,主要縮短的是新產品批量生產前的多場景實際作業驗證階段,比如固定場地長時間試驗和企業自主尋找試驗場地等環節。
由于每個地方種植模式和地形不同,不同省份差別較大,需要在多個省份進行驗證。去年,一拖公司山地拖拉機開始在重慶、四川等丘陵山區進行小批量樣機驗證。今年開始,在貴州投放了9臺樣機驗證,目前已試驗一個多月。
眼下,一體化試點項目正在全國各試點地區推開。浙江、湖南、江蘇、江西等地多點、多面遴選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農機裝備熟化應用試驗場,全方位打通農機多場景應用堵點。
讓更多優質機具應用于生產
一體化試點分為研發類和熟化應用類。過去,研發主體,如高校和科研院所只有研發任務,沒有產業化指標,機具研發出來,任務便算完成。一體化試點改變了這一情況,2023年開始,各省項目實施主體必須對各類機具有產業化硬性指標,包括銷售數量、作業面積等,以此促進機具用于實際生產,轉化成真正的生產力。
甘肅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教授趙武云深有感觸。他表示,過去,高校在農業機具研發中主要承擔技術攻關角色,但研究成果往往難以實現產業化轉化。如今通過產學研一體化試點改革,企業作為創新主體,既組建了自主研發團隊,又與高校建立協同創新機制,形成“企業主導+高校支撐”的研發模式,有效打通了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最后一公里”。這一模式已取得顯著成效:甘肅農業大學2023年3月與定西三牛農機公司合作開發智能馬鈴薯薯種切塊機,成功集成深度學習圖像識別和三維精確定位切割等前沿技術模塊;研發叉齒式挖藥機全液壓自動控制系統,創新實現挖掘鏟360°全向回轉與振動分離協同作業,助力岷縣火石農業裝備公司的山地當歸采收效率提高35%;與南京農業大學聯合攻關的株間避障除草技術,已成功應用于江蘇桑普集團的自走式果園割草機器人,使果園作業效率提升50%以上。
農機如何更快應用于生產?一般來說,農機推廣應用,要有專項鑒定大綱或推廣鑒定大綱,拿到證書才能享受補貼。但是,農機創新產品鑒定檢測難,根源在于沒有現行可依據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鑒定大綱。制定標準、鑒定大綱,從申請立項到發布實施均需經歷較長的時間周期,但納入鑒定檢測范圍,還需要通過市場監管部門的檢驗檢測及資質認定,因此時間周期就更長。以履帶式掘耕機為例,生產企業于2022年1月提出專項鑒定大綱制定申請,經過申請備案、下達計劃、起草大綱、送審、報批等流程,2023年1月該產品專項鑒定大綱發布。該企業于2023年11月獲得專項鑒定證書,歷時1年11個月,鑒定周期過長對產品的試驗、推廣和應用進度造成一定影響。因此,打通農機創新產品堵點,縮短新產品鑒定周期,是擺在農機鑒定人面前的一道重要課題。
為加快農機創新產品的推廣應用,浙江省開辟農機創新產品鑒定“綠色通道”,創新提出“試驗驗證+專家評議”模式,對產品適用性、安全性等開展試驗驗證。通過新產品認定的產品,列入“先行先試”補貼目錄,由省級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資金予以支持,并及時跟進專項鑒定大綱、推廣鑒定大綱編制,推動其向專項鑒定、推廣鑒定轉化,2025年針對一體化試點項目孵化產品,將乘坐式采茶機、自由托盤式易損果(楊梅、草莓)無損分選機作為省級“先行先試”補貼產品,補貼產品實施周期一般為兩年,補貼額按不超過產品市場銷售均價30%測算。產品視推廣應用情況按年度進行動態調整,對作業效果好、用戶認可度高的產品,適時編制產品專項鑒定大綱或推廣鑒定大綱;可靠性、適用性等意見反饋不佳的產品,退出“先行先試”補貼。
浙江省自由托盤式易損果楊梅無損分選機。
目前,一體化試點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各地重點圍繞大田主要作物耕種管收、丘陵山區和設施種養等生產薄弱環節,系統布局關鍵部件的協同增效設計和整機裝備的研發與產業化任務,科學有序推進170余種農機裝備的研發制造和推廣應用,系列關鍵技術與裝備取得重要突破,部分機具實現量產,打通了農機多場景應用堵點,農機新產品產業化應用步伐加快。其中,履帶仿形、農機耐磨減阻材料、混合動力農機等17項核心技術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突破,大馬力智能拖拉機、大型智能高效聯合收獲機、丘陵山地玉米收獲機等試制500余臺樣機,45款短板創新機具實現小批量生產和產業化應用,乘坐式采茶修剪一體機、油茶果采收裝備、丘陵山地拖拉機等填補國內市場空白,六行打包采棉機、7米大型折疊驅動耙、易損水果高品質分選裝備等打破國外壟斷。
但是,在試點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亟待完善。試點項目實施期限一般為2~3年,受到作物生長周期、季節和天氣影響,部分機具開展田間試驗驗證的時間短、次數少,部分項目研發進度、機具試驗和熟化定型等工作進度偏慢。部分項目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推廣部門等創新主體參與的深度和廣度不夠,優勢資源沒有充分整合。
目前,相關試點省份已采取措施,對于個別技術復雜或需要跨年度驗證的項目進一步延長驗收期限。各項目實施主體需提前3個月向省里進行延期申請,各省相關部門組織專家進行論證,延期不得超過1年。堅持“成熟一個、驗收一個”的原則,確保一體化試點切實取得成效。同時,探索建立適應企業的項目管理制度,賦予企業更大技術路線權、經費支配權、資源調度權,鼓勵和支持具備農機研制能力的中央企業申報和開展試點。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崔建玲
【版權聲明】本文著作權歸農民日報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監制:高雅 編輯:袁雅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