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李巖松
清晨六點,山東臨沂徐蒲坦村的農機市場已響起轟鳴聲。
幾千公里外,吉林農戶王建國正盯著手機屏幕看直播,直播中,顏廷貴正爬上一臺東方紅拖拉機,粗糙的手指劃過銹跡斑斑的車斗。
"老鐵,2018年的車,工作時長不到800小時,后橋一點滲油沒有,適合東北黑土地拉犁......" 直播還沒結束,王建國的5萬元定金已經到款。
這樣的場景,在顏廷貴的生活里早已尋常。在這個亞洲最大的二手農機交易市場上,這位快手上的"農機一哥",用 15年時間,把村里的二手農機從田間地頭賣到了全國甚至海外。
徐蒲坦村這個有著30年歷史的"中國農機第一村",經歷了從田間銷售到云端交易的轉變后,村里的農機也透過小屏,變成了走出國門的大生意。
從騎摩托收車到直播間賣車
“農機一哥”的逆襲路
1986年出生的顏廷貴,對農機有著深厚的興趣,童年記憶里最深刻的是全村人排隊等一臺拖拉機耕地的場景。"那時候拖拉機是稀罕物,誰家有一臺,秋收時能排到半夜。"
2011年,25歲的顏廷貴跟著親戚入行,成了二手農機商販中的一員。最初的日子里,他騎著摩托車跑遍魯豫皖蘇的各個村莊,身上揣個筆記本,挨家挨戶問:"您家有拖拉機要賣嗎?" 本子上密密麻麻記著 "張莊村李大哥,2008年福田554,車況一般" "王集鎮趙師傅,東方紅704,舍不得賣",幾個本子也成了當時最原始的數據庫。
"那時候收三臺拖拉機就要湊一貨車拉回來,賣完才有本錢再收。" 顏廷貴記得,2013 年冬天在湖南收車,摩托車在雪地里拋錨,他推著車走了幾公里才找到修理鋪,"手上凍裂的口子沾了機油,疼得鉆心"。即便如此,一年最多也就能賣百十來臺,客戶多是周邊縣市的農戶。
轉折發生在 2016年。村里一個小伙用快手拍拖拉機視頻,竟然意外接到了山西的訂單,這讓顏廷貴動了心。
"一開始覺得短視頻就是年輕人瞎玩,直到看到人家真的能跨省去賣車。" 他也學著注冊了賬號,第一條視頻拍的就是自己蹲在拖拉機旁,用方言講怎么從輪胎磨損判斷車況,沒想到竟有不少人發信息來咨詢。
真正的爆發在2020年期間。那時出門不便,顏廷貴把家里孩子的黑板搬到場地,用記號筆寫滿 "大橋與小橋的區別"" 旱田車與水田車的配置差異 "。直播時,他舉著黑板對著鏡頭講:"TB橋適合拉犁,TC橋轉向靈活,就像壯漢和小伙,各有各的用處。"
2021年8月1日,他更是創下自己16小時直播賣27臺拖拉機的紀錄。"每臺都得講清楚出廠年份、工作時長、變速箱檔位,有的客戶連麥問三個小時,從馬力問到油耗。" 直播結束,他嗓子啞得說不出話。
如今,他的快手賬號"慧凱農機"已有55.6萬粉絲,單條視頻最高點贊3.5萬,評論區里全是 "顏哥幫我找臺適合丘陵地的車" 的留言。
26項質檢
用信任撐起云端生意
如今,在慧凱農機的院子里,200臺拖拉機按品牌排得整整齊齊,每臺車頭都掛著一張黃色卡片,上面寫著 "質檢第 18 項:液壓系統正常,建議更換濾芯"。這是顏廷貴 2022 年推出的26項質檢流程,從發動機到輪胎,每一項都有專人簽字。
"二手農機沒質保是行規,但線上生意拼的就是信任。" 顏廷貴指著一臺黃海金馬2004說,去年新疆客戶買回去發現前橋異響,在當地修要3000元,他二話沒說打了3000過去,"不能讓客戶覺得網上買東西沒保障"。
而這份底氣,離不開吉林客戶老李的故事。
2022年,老李在直播間說:"顏老弟,我關注你兩年了,這8萬塊是我和兒子打工攢的,買不好可能這輩子都翻不了身。" 顏廷貴給他挑了臺二手雷沃1404,發貨前特意讓人換了新的離合器片。三個月后,老李寄來一箱東北木耳,從此,顏廷貴家也就再也沒斷過東北特產。
為了讓信任落地,顏廷貴還琢磨出 "網簽合同"。客戶付定金后,線上就能簽電子合同,明確發動機、變速箱、前后橋質保一個月。
"以前線下交易靠口頭約定,現在有合同有記錄,客戶踏實,我也踏實。" 他的手機里存著上千份合同,最遠的一份寄到了哈薩克斯坦。
二手農機遇上直播電商
數字化帶來新生
徐蒲坦村的農機市場,最早是90年代村民從浙江倒賣拖拉機起步的。30年來,200多戶商家守著這個"亞洲最大"的招牌,卻始終擺脫不了"東三省占70%客源"的局限。
快手,讓這個老市場煥發了新生。
"以前夏天是淡季,東北地剛種下去,沒人買車。" 顏廷貴翻開銷售臺賬,2016年以前,6-8 月每月最多賣20臺,現在靠著快手,云貴川的客戶夏天買去種晚稻,海南的客戶買去種橡膠,"淡季每月也能賣50多臺"。
2020年開始,他還通過直播接外貿訂單,今年已往哈薩克斯坦發了12臺拖拉機,往東南亞發了8臺收割機。
線上交易也讓效率翻了幾番。以前客戶來線下看車,陪客戶得陪吃陪聊一整天,而現在直播,同時接待幾十人,銷售負責講車,質檢負責檢修,發貨負責聯系物流,"一個人能頂過去五個人用"。更重要的是,客戶不用再千里迢迢跑來跑去,"例如新疆客戶,來回機票要5000左右,線上買能省不少"。
在顏廷貴的帶動下,村里已有30多戶商家做起了快手。他常組織大家在院子里培訓,教怎么拍輪胎磨損特寫,怎么講 "國二大泵像吃粗糧的漢子,國三電噴像吃細糧的書生"。
"大家都做好了,徐蒲坦村的招牌才更亮。" 現在,整個市場年銷量能達到1.5萬余臺,銷售額突破15億元。
今年上半年,慧凱農機賣了330臺拖拉機,離700臺的年目標還差370臺。但顏廷貴并不急,他正忙著和中國農業機械流通協會制定行業標準,"要讓線上買二手農機像買新手機一樣放心"。
從騎著摩托車收車的年輕人,到坐擁55萬粉絲的 "農機一哥",顏廷貴的故事,是一個農民用快手平臺改變命運的縮影。而在徐蒲坦村,更多這樣的故事正在發生,當二手農機遇上直播電商,不僅讓中國制造的鐵牛跑得更遠,更讓鄉村振興的道路,越走越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