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上海徐匯區的街道還未被通勤的腳步叫醒,一棟棟現代與復古交融的教學樓已亮起了燈。實驗室里,反應釜低聲運轉、探針儀閃爍微光;圖書館內,學生圍坐一圈,為一場比賽激烈討論。在這里,時間仿佛流得更慢,也流得更深。因為有一些夢想,不能靠捷徑;有些知識,只能靠科研。
在中國的高等教育版圖中,有一所大學,總被稱作“實干型科研勁旅”,它從不喧嘩,卻從未缺席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的核心陣地。在工程、化學、材料、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穩扎穩打,用科研實力與人才培養質量定義了一所大學真正的“含金量”。這就是華東理工大學。
作為原化工部直屬高校,華東理工大學的科研實力并非曇花一現,而是有“根”的爆發力。截至目前,該校擁有國家級基地11個,包括6個全國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3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多個科研平臺,在化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等ESI全球前1%學科中長期名列前茅。化學學科更是進入全球前0.1%行列,“化學工程與工藝”是中國大陸高校首個通過ABET認證的專業,“化學”是中國大陸高校首個通過中俄聯合國際理科專業認證的專業,商學院更是被多家國際權威組織機構認證。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華理的科研成果,不只是發表在期刊上,更是直接應用在機械制造、綠色能源、化學工業等國家急需領域。
“能源化工過程智能制造實驗室”落戶華東理工,由其牽頭承擔國家關鍵化工工藝“減碳提質”核心裝置研發任務。在“雙碳”戰略背景下,這項技術一旦成功推廣,每年可減少數千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在生命科學領域,華理的“藥物工程”研究團隊與多家生物科技公司開展合作,開發了首批基于人工智能篩選的抗耐藥菌新型藥物候選分子,在國內外頂級期刊上發表論文30余篇,并成功申報3項國際專利。
科研的真正意義,從來不是堆數據,而是解決“國家想要解決但暫時還沒有解決的問題”。這,是一所大學的科研溫度。
一所有實力的大學,不只是科研強,更能培養出真正能為社會“落地”的人才。
華東理工大學近年來持續推進“拔尖創新人才計劃”,面向全球招聘一流教授,同時參與“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人才培養項目,為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從科研早期介入到國際聯合培養的一整套系統支持。
具體成果如何?來看幾組數據:畢業生就業率連續五年超95%,其中超六成進入國家重點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或“世界500強”企業;2023年畢業生中,有超過28%升學至清華、復旦、哥倫比亞大學、帝國理工等世界名校;工商管理、人工智能、藥物科學等專業的“科研+實戰”班級學生,在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共獲得國家級獎項26項。
而這樣的成績,并不來自“精英選拔”,而是源于“科研滲透到日常學習生活中”的教育氛圍。華理的許多課程不以應試為目的,而以“研究項目小組”為單位推動,學生從本科開始就可以加入實驗室,跟隨導師參與真實課題。科研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而是貼在指尖的“第二語言”。
在《2024年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評價報告》中,華東理工大學位列全國第44名,在“科研投入與產出比”一項中,超過眾多“985”高校。這種“低調而實干”的風格,恰恰是它吸引全國學子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這里,學會的不只是怎樣做科研,更學會了怎樣讓一項科研真正‘可用’。”
上海是一座節奏很快的城市,但華東理工大學卻始終選擇“沉潛”。它不追風口、不做浮夸宣傳,而是以工程精神、科學視野、踏實態度,培養著一代代面向未來的創造者。科研不是燈光秀,它是一束穿透黑暗的手電;教育不是模板復制,它是一把鑰匙,打開每個人不同的方向。
而華東理工大學,正是那一所,用科研的溫度與教育的尺度,點燃青年夢想的大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