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令人揪心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廣東佛山一名 5 歲的男孩,在食用了一包零食后,身體狀況急轉直下,僅僅幾天時間,便從一個活蹦亂跳的孩子,變成了面色蠟黃、精神萎靡的 “小黃人”,同時還伴有頭暈、惡心、嘔吐、腹痛、發熱等癥狀,甚至連尿液都變成了可怕的醬油色。
家人趕忙將他送往醫院,經過醫生的詳細檢查與診斷,最終發現,罪魁禍首竟是零食中的蠶豆。原來,小男孩誤食了約 200 克蠶豆,從而引發了 “蠶豆病” 導致的溶血危象,情況危急之下,小男孩被緊急送入 ICU 進行搶救。
究竟什么是 “蠶豆病” 呢?為何一包蠶豆就能讓一個孩子的健康遭受如此重創?
什么是 “蠶豆病”?
蠶豆病,醫學上稱為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癥,是一種由基因突變導致的遺傳性溶血性疾病。患者因紅細胞內缺乏G6PD酶,在接觸特定誘因,比如食用蠶豆、服用某些藥物或感染時,紅細胞易被破壞,引發急性溶血性貧血。
進食蠶豆或接觸相關物質后數小時至數天內,患者可能出現面色蒼白、黃疸、濃茶樣尿,嚴重者伴發熱、腹痛、嘔吐,甚至腎功能衰竭或休克。新生兒若母親食用蠶豆后哺乳,也可能發病。
哪類人容易被“蠶豆病”盯上?
1. 有家族史者
蠶豆病為X連鎖隱性遺傳病,男性因僅有一條X染色體,攜帶致病基因即發病,風險顯著高于女性(需兩條X染色體均攜帶致病基因)。若家族中有確診患者,后代患病概率大幅增加。
2. 10歲以下兒童,尤其是男孩
我國數據顯示,3歲以下兒童占病例約70%,男性占比高達90%。兒童免疫系統尚未完善,接觸誘因后更易引發急性溶血。
3. 南方地區居民
蠶豆病呈“南高北低”分布,廣東、廣西、福建、海南、四川、云南、貴州等地患病率較高,個別地區可達20%,與基因地域性聚集有關。
“蠶豆病”如何預防與急救?
1.主動篩查
首先要明確自身是否為高危人群,有家族遺傳史或身處廣東、廣西等高發地區者,應盡早通過醫學檢測確認是否缺乏葡萄糖 - 6 - 磷酸脫氫酶(G6PD),新生兒尤其要重視篩查,以便及時建立健康管理基礎。
2.飲食用藥管理
飲食上需嚴格禁忌蠶豆及其制品,無論是新鮮蠶豆、蠶豆醬還是含蠶豆成分的零食,都應堅決避免,同時也要留意樟腦類物質,避免接觸樟腦丸、含樟腦的外用藥等,防止因接觸氧化性物質引發溶血。
用藥時必須格外謹慎,就醫時主動告知病史,嚴格遵循醫囑,避免使用磺胺類、部分退燒藥等可能誘發溶血的藥物,購買非處方藥前也應仔細閱讀成分表,咨詢藥師意見。
3.急救措施
若不慎接觸蠶豆或相關誘因后,出現乏力、頭暈、黃疸、尿液呈醬油色等癥狀,需立即意識到可能是溶血危象發作,第一時間就醫,切勿拖延。
送醫途中保持患者呼吸通暢,若出現意識模糊或休克前兆,需采取急救體位并持續監測生命體征,到達醫院后積極配合醫生進行補液、糾正貧血及肝腎功能支持等治療,爭取在黃金時間內控制病情,避免發展至危及生命的嚴重狀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