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演員在節目中坦言自己曾同時遭受抑郁和驚恐發作的困擾。這種“抑郁+驚恐”的共病現象在臨床中其實非常常見,這種雙重打擊往往讓患者陷入“越焦慮越抑郁,越抑郁越焦慮”的惡性循環。
為什么抑郁和驚恐總是“結伴而來”?
1. 共同的生物學基礎
兩者都涉及大腦杏仁核(“恐懼中樞”)過度活躍,同時前額葉皮層(負責理性思考)功能減弱。就像汽車的油門一直踩著,剎車卻失靈了。
2.心理機制的互相強化
①恐懼的“回聲效應”
一次驚恐發作就像在腦海中炸響的驚雷,而抑郁會讓“雷聲”不斷回響:
? 發作時:心悸→“我要猝死了”→腎上腺素飆升→癥狀加重
? 發作后:持續擔憂“下次什么時候來”→消耗心理能量→抑郁加重
② 逃避釀成的“毒酒”
患者往往會發展出兩種看似有效實則有害的應對方式:
? 行為層面:因害怕發作不敢獨處→社交退縮→抑郁的“牢籠”越縮越小
? 認知層面:將正常生理反應誤判為危險(如把心跳加快當作“心臟病前兆”)→敏感度越來越高
③ 精力的“雙重透支”
抑郁像持續漏電的電池,驚恐像突然的電流過載:
? 抑郁消耗情緒調節能力 → 更難平復驚恐帶來的紊亂
? 驚恐發作消耗體力精力 → 加深抑郁的疲憊感
3. 社會功能的雙重打擊
患者常出現“逃避-自責”循環:因害怕發作不敢出門→社交能力退化→自我否定加重抑郁
識別危險信號:這些癥狀在提示共病可能
當患者出現以下組合癥狀時需特別關注:
? 情緒方面:持續低落+突然的強烈恐懼。
? 身體方面:長期乏力+心悸/出汗等急性軀體癥狀
? 認知方面:“活著沒意思”+“我馬上就要死了”的念頭交替出現
突破治療困境:臨床常用的“三腳凳方案”
1.精準用藥
? SSRIs類藥物是一線選擇,但需注意初期可能加重焦慮
? 短期使用苯二氮?類藥物(需防依賴)
臨床心得:共病患者對藥物副作用更敏感,建議“小劑量起始,緩慢加量”
2. 心理治療黃金組合
?認知行為治療(CBT):打破“身體不適=災難”的錯誤認知
?暴露療法:針對驚恐發作設計階梯式訓練(如從想象場景到真實情境)
?正念訓練:幫助耐受不適感(推薦“3-3-3”技巧:說出3種看到/聽到/觸到的感覺)
3. 生活方式調整
?咖啡因/酒精是“隱形助推器”
?規律睡眠比想象中更重要(睡眠剝奪會降低驚恐發作閾值)
?適度運動相當于天然抗抑郁藥(但避免過度換氣誘發驚恐)
給陪伴者的實用建議
當親友出現類似情況時:
?避免說“想開點”,改為“我注意到你最近手在抖,需要坐下嗎?”
?發作時引導慢呼吸(用吸氣4秒-屏息2秒-呼氣6秒節奏)
?幫助建立“應急卡片”(寫上應對步驟和緊急聯系人)
抑郁與驚恐的共病雖復雜但可治。及時尋求精神科醫生幫助(通常需要8-12周評估療效),記住大腦只是暫時“感冒”了,并非永遠壞掉。當雙重的風暴來襲時,專業的治療方案就是最堅固的避風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