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華博商業評論
郵箱 | hbsypl2023@163.com
7月9日,成都“春熙坊”拍賣結果揭曉,在經歷1032次出價后,春熙坊最終以2.5億元的價格迎來新主人。
據悉,春熙坊起拍價僅2000萬元,而評估價高達4.3億元,近乎0.5折起拍,最終成交價亦比4.3億評估價低了42%。此外,拍賣公告顯示,春熙坊名下有一筆負債,目前春熙坊抵押給工商銀行,資產處于查封狀態,本息等費用共計約1.15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春熙坊是總府路的標志性建筑,歷史底蘊深厚。其前身為清代的昌福館街,很早就是成都核心商業街區,曾享有“銀匠一條街”“美食之街”的美譽,云集珠寶玉器店、客棧茶樓等,是四川首個綜合性商貿娛樂場所,日均接待游客3萬人。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春熙坊”自6月底上架后就吸引了上萬人“圍觀”,但在相關話題的評論區,不少網友留言表示:“身為本地人居然沒聽過這個地方”“在成都讀了4年書沒聽過春熙坊”“路過好多次從沒發現里面是條街”。
這個日均接待3萬游客的“必打卡景點”,為何在市民眼中如此沒有存在感?
據《四川日報》報道,這座占據總府路黃金地段的仿古建筑,并沒有想象中的那般熱鬧。6月22日19時,正值晚高峰期間的春熙坊顯得有些冷清,幾乎沒什么人,部分餐飲店關門未營業,酒店的入住率也不高。
這些現象指向一個結論:春熙坊的“頂流”標簽,早已名不副實。占著“老成都”的地理基因,本地人卻懶得走進春熙坊的大門。有市民吐槽:這種封閉式仿古街區設計就像密室一樣,“門頭小氣得像特產店”“這種布局令人壓抑”。在開放式街區成為主流的當下,其幽閉空間天然排斥現代消費習慣。
據《成都日報》報道,春熙坊自2013年開業以來,經營方向歷經多次調整,從“美食街”到增設川劇表演再到“老成都三條巷”,運營者一直在嘗試增加項目的商業價值。但遺憾的是,最終的春熙坊既抓不住本地人的日常消費,又留不住游客的二次復購,曾經的“美食街”定位卻被不少市民吐槽難吃且貴。
對文旅行業而言,春熙坊的現狀是一記警鐘。近年來,各地涌現的“仿古街”類文化景點,大多數都是在走春熙坊的老路:靠區位溢價講故事,用同質化業態賺快錢,最終在“本地人不去、游客嫌坑”的循環中黯然退場。
對春熙坊的新東家而言,若想激活這塊“黃金廢墟”,必須做出改變。
當1032次舉牌落槌,資本賭的是春熙路歷經數年的黃金底色。但春熙坊的門牌上早已刻滿教訓:沒有市民真心認可的文化地標,終究只能是沙上城堡。在殘酷的商業世界里,并沒有“萬能”的文化IP,能活下來的,只有那些懂用戶的項目。
春熙坊的拍賣雖然落幕,但它的警示才剛剛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