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天府觀察使(中訪網旗下品牌)
當阿里資產拍賣平臺的計時器定格在7月9日20時,一場持續34小時的拉鋸戰終于落幕。競買號"N1742"以2.5億元的價格,將總府街上的春熙坊收入囊中。這個數字背后,是1032輪競價的硝煙,是從清代昌福館街延續至今的商業基因,更是一座城市對歷史與未來的雙重叩問。
01
一場跨越晝夜的資本博弈
這場拍賣從一開始就透著不尋常。上午10點開拍時,2000萬元的起拍率先打破平靜,接下來的33個小時里,競價頁面一度陷入詭異的沉寂,直到原定結束時間前五分鐘,潛藏的獵手們才紛紛現身。
深夜的服務器記錄下最激烈的交鋒:7月8日23時到7月9日凌晨5時,每隔幾分鐘就有新的出價跳出,5萬元的加價幅度在數字跳動中顯得微不足道,卻暗藏著對標的價值的精準計算。有資深拍賣從業者分析:"這種長時間拉鋸戰很少見,說明買家們都在反復核算春熙坊的隱性價值——它不僅是15327平方米的建筑,更是成都商業地圖上不可再生的文化坐標。”
最終2.5億元的成交價,較4.3億元的評估價打了近六折,但這并非撿漏。拍賣公告里明明白白寫著1.15億元的抵押負債,相當于新東家剛接手就要先為這筆歷史債務買單。更微妙的是租金賬冊:明面456萬元的年租金只涵蓋三層空間,三至六層的酒店使用狀態成了筆"糊涂賬",這種信息不對稱,恰恰成了競價博弈的關鍵變量。
02
三百年商脈的變與不變
推開春熙坊雕花木門的瞬間,川劇變臉的喝彩聲與星巴克的咖啡香撞個滿懷。這種時空交錯的奇妙感,源自它腳下土地三百年未變的商業基因。清代康熙年間,昌福館街已是成都"七十二行"的聚集地,綢緞莊的伙計、錢莊的掌柜、說書先生的驚堂木,共同構成了老成都的商業聲景。
19世紀末的市政地圖顯示,昌福館街兩側密布著200余家商鋪,其中"榮樂園"的川菜、"陳麻花"的點心、"德仁堂"的藥材,都是當時的金字招牌。這種"前店后坊"的格局,如今在春熙坊負一層的蜀繡工坊里仍能見到——繡娘們在玻璃柜后飛針走線,游客隔著櫥窗就能看見蜀繡從絲線到成品的全過程。
城市規劃專家周建明曾在《成都商業史稿》中指出:"總府路的神奇之處在于,它始終站在每個時代的商業潮頭。"民國時期這里是銀行扎堆的"金融街",改革開放后變身家電賣場聚集地,如今又以川蜀文化體驗重新定義商業形態。春熙戲臺每日兩場的川劇演出,本質上是對清代"茶園聽戲"傳統的現代復刻,只是當年的茶客變成了舉著手機直播的游客。
03
文化地標如何平衡算盤與情懷?
"N1742"的神秘身份,成了拍賣結束后最熱門的猜測。是深耕文旅的國企,還是跨界布局的民企?無論答案是誰,接手春熙坊都意味著要解三道難題。
首當其沖的是債務與產權的理順。按照約定,2個月內必須清償工商銀行的1.15億元負債,這意味著新東家需要準備近4億元資金(成交價+債務)才能真正完成交割。更棘手的是三至六層的酒店使用權,法律界人士提醒:"若存在事實租賃關系,即便沒有合同,新業主也不能隨意清退,這可能影響后續業態調整。"
業態升級則考驗對文化商業的理解深度。目前春熙坊的租戶構成像個"文化拼盤":一層的采耳店門口總排著長隊,負一層的文創店卻客流稀疏。有旅游業者建議:"可以參考寬窄巷子的動線設計,把分散的川劇、蜀繡、美食體驗串聯成主題游線,讓日均3萬游客從'打卡路過'變成'深度消費'。"
最微妙的是歷史文脈的延續。老成都人還記得,上世紀90年代春熙坊改造時,曾因保留了清代磚墻而引發熱議。如今面對新的改造可能,文保專家呼吁:"要警惕過度商業化稀釋文化濃度,那些戲臺的木雕、墻角的碑刻,都是不能挪動的城市記憶。"
04
商業地標迭代中的成都樣本
春熙坊的易主,其實是成都商業地標迭代的縮影。從騾馬市到鹽市口,從春熙路到太古里,這座城市的商業中心始終在變,但總有一些核心特質被頑強地保留下來。就像春熙坊地下一層仍在使用的清代排水系統,看似不起眼,卻默默支撐著現代商業的運轉。
在拍賣結束后的首個清晨,春熙坊的戲臺照常響起了川劇鑼鼓。外地游客舉著相機對準變臉藝人,沒人知道臺下那些看似普通的看客里,或許就有新東家派來的"偵察兵"。一位在此經營了十年采耳店的老板倒很坦然:"不管老板是誰,只要還能讓游客聽見掏耳朵的銅鈴聲,生意就錯不了。"
這場耗時34小時的拍賣,終究會變成檔案里的一串數字。但對于春熙坊來說,真正的故事才剛剛開始——如何讓清代的商業基因在數字時代煥發活力,如何讓川蜀文化從展示品變成可體驗的生活方式,這或許是比2.5億元成交價更值得關注的答案。畢竟,一座城市的商業地標,從來都不只是用來賺錢的建筑,更是承載集體記憶的容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