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講,人體脾胃的運化功能特別容易受夏季炎熱、濕邪影響,出現胃痛、胃脹、嘔逆、惡心、嘔吐、反酸等問題......養好脾胃養好身體,脾胃癥就找“這一穴”。
《循經》一書中記載此穴“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p>
運用好它能調節中焦氣機升降,幫助健脾和胃,達到治療胃部疾病的作用。針對各種胃部疾患都有顯著的治療效果,這就是強大的中脘穴。這也是中醫臨床應用的穴位。
中醫:《會元針灸學》上說:“主治胃疼、腹脹、腸鳴、嘔吐、泄瀉、痢疾、黃疸、癲狂、便血,疳積、脾胃虛弱?!?/p>
西醫:現代研究《針灸臨床雜志》:80%慢性胃炎患者艾灸中脘后,胃痛頻率下降60%,胃鏡顯示炎癥減輕!
針對脾胃病,中脘穴無所不療
為什么說中脘穴能通調各種脾胃病?
原因一,中脘穴是胃經募穴,這里匯聚了胃經精氣、氣血。刺激中脘穴可以調集胃經氣血,疏利中焦氣機,對有各種胃部疾病的人來說,中脘穴是不可錯過的養胃第一穴。
原因二,中脘穴位置特殊,屬任脈,它還是小腸經、三焦經、胃經、任脈交會穴,與4條經脈氣相通。中醫認為:中脘穴可用于調理所會經脈之疾患,尤以脾胃之疾為先。
中脘穴對脾胃的作用在于“雙向調節”,消化不良時可以消導積滯,脾胃虛弱者也可以用其健脾和胃。
中脘穴能調治這些胃部疾病
緩解消化不良
足三里位于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中脘穴有消食化積的作用,足三里可促進脾胃蠕動,兩穴配合可促進脾胃消化,增強食欲,消除脹氣。
方法:用食指中指先按中脘穴,順逆時針各150下;停1~2分鐘,再按兩側足三里穴,順逆時針各150下,每日1次。
減輕胃脘脹痛
公孫穴位于人體的足內側緣,當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公孫穴可以調和氣血,能緩解因氣血不暢導致的胃痛。與中脘穴配伍,可以加強脾胃的運化功能,能通調胃部氣血,緩解胃痛、胃脹等。
方法:四指并攏,點按中脘穴10秒,然后松開,如此反復。配合公孫穴一同進行,直到痛癥有所緩解即可。
緩解惡心嘔吐
內關穴位于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內關穴具有和胃降逆、寬胸理氣的功效。與中脘穴配合使用,可緩解胃病患者伴有的惡心、嘔吐等癥。
方法:先按摩中脘穴,每次按摩5分鐘,以感到酸脹為宜。之后配合按壓內關穴,持續約1分鐘,然后放松,可重復多次。
緩解腹脹
膻中穴位于前正中線,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在胸骨體上,有胸部(乳房)內動、靜脈的前穿支;布有第4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中脘穴主要作用于脾胃,而膻中穴能寬胸理氣,兩者配合可以增強調理脾胃的效果,能緩解氣滯引起的腹脹。
方法:用艾條懸灸中脘穴,膻中穴各10-15分鐘。
緩解呃逆
攢竹穴在面部,眉毛內側邊緣凹陷處。
中脘穴可以促進胃氣下行,緩解胃氣上逆引起的打嗝。而攢竹穴能寬膈降逆止呃。兩穴配合能增強治療呃逆的作用。
方法:交替按摩中脘穴和攢竹穴,每次按摩5-10分鐘。
日常調理:當胃腸處于較弱蠕動狀態時,按揉中脘可使胃腸蠕動增強,有促進營養物質吸收的作用。所以沒事常按中脘穴養護好脾胃。
參考文獻:
[1]戰文翔等. "中脘穴的古今應用與研究." 針刺研究 31.005(2006):311-313.
[2]朱圣芳, 周晨, and 李萬瑤. "中脘穴的臨床應用." 蜜蜂雜志 (2018).
[3]王桂玲. "中脘穴的臨床應用." 北京中醫藥 06(2003):45-4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