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食品內參原創
作者丨李歡歡編審丨橘子??????????????????????????????????
在監管政策收緊、消費低迷、乳業自身寒冬等多重因素影響下,過去三年,乳企的上市進程基本被按下暫停鍵。近四年時間里,只有陽光乳業和騎士乳業兩家公司成功“上岸”,其他均鎩羽而歸,其中多為盤踞一方的中小區域乳企。掙扎三年之久,乳業仍未脫離至暗時刻,區域乳企的生存也更加艱難。如今,面對政策和市場釋放出的利好信號,它們再一次聞風而動,紛紛重啟IPO。
重啟上市
當以新茶飲為代表的新消費企業,和以海天、安井為代表的傳統消費龍頭在港股發光發熱時,存在感沒那么強的區域乳企也在聞風而動、加緊推進重啟IPO。不過,他們的戰場并非港交所,而是以北交所為主的內地交易所。
先是來自廣西的水牛奶公司百菲乳業,在今年5月將上市板塊從北交所變更為上交所主板,且募資額從5.7億增至10億元,并在6月初正式提交申請,一個星期后獲上交所受理。隨后,擁有“山花”“花都牧場”“花溪老酸奶”等乳制品品牌的貴州乳企南方乳業于6月21日向北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6月25日,來自四川的乳企菊樂股份也向北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目前,南方乳業和菊樂股份的上市申請均已獲得受理。
值得一提的是,這三家公司都并非首次進攻資本市場,且IPO之路都頗為曲折。其中,百菲乳業近五年先后在各大交易所間輾轉徘徊,先后經歷了從新三板摘牌,啟動上交所上市輔導遲遲未獲受理便轉戰北交所,而后又撤回北交所申請,并再次向上交所發起申請。南方乳業2023年申報的上市板塊也是上交所主板,次年轉而掛牌新三板,并在今年6月向北交所提交申請,期間,中信證券為其開展了六期輔導工作。菊樂股份更是在上市路上奮戰了八年之久,期間多次在A股折戟,并在今年轉道北交所。
雖然幾家區域乳企此前的上市路并不順暢,但此番重啟,與過去三年“收緊”的大環境不同,在政策和市場端均有“利好”加持。
最大的利好莫過于政策的松動。前不久,由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商務部、金融監管總局、證監會六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擴大消費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積極發展股權融資,支持生產、渠道、終端等消費產業鏈上符合條件的優質企業通過發行上市等方式融資”。此舉被業界視作監管層釋放出的積極信號,旨在鼓勵消費企業上市。
事實上,從上述三家乳企上市申請的受理速度來看,政策確實在松動。百菲乳業、南方乳業、菊樂股份從提交申請到受理,均未超過一個星期。尤其是百菲乳業申請的還是上交所主板,即上市難度最大、含金量也相對較高的A股板塊,公司報送申請文件僅一周就獲得受理。這一速度在A股的IPO審核節奏中頗為罕見,也使得這家主打水牛奶的小眾乳企上市進程備受關注。
畢竟,自2022年5月來自江西的陽光乳業登陸主板后,再無乳企成功踏上該板塊。此前認養一頭牛也有意沖刺該板塊,但最終還是無緣。“就上市難度來說,北交所在地上,上交所在天上。”一長期關注資本市場的從業者稱。對百菲乳業來說,從北交所轉道上交所屬于迎難而上,但它別無選擇。
去年底,百菲乳業突然撤回北交所上市申請,直接原因在于未達到北交所的“研發投入”量化標準。2024年10月,北交所發布《發行上市審核動態》,明確要求企業最近三年研發投入占比需達3%以上,而百菲乳業2022-2024年研發費用率僅為0.34%、0.43%、0.58%,與北交所的要求相差較遠。
北交所走不通,百菲乳業為何不像新茶飲企業一樣去港交所?“區域乳企在香港沒有任何知名度,并不利于其上市。另外,區域乳企也沒有出海需求,沒必要在香港上市。北交所的估值比港股更高一點,對它是一個更好的選擇。”上述知情人稱。
這與乳業高級分析師宋亮的觀點不謀而合,在其看來,區域乳企謀上市,一方面是為解決企業的現金流問題,另一方面是要給公司做一個合理的資產評估,方便日后以一個更好的價格賣給龍頭企業。這樣一來,企業的估值就很重要。
有喜有憂
不過,對于轉道上交所的做法,百菲乳業在招股書中稱具有“‘大盤藍籌’特色,業務模式成熟、經營業績穩定、規模較大、具有行業代表性,符合主板定位要求”。
從規模來看,百菲乳業的盤子算不上大,在區域乳企里排名居中,但過去三年其業績增長非常強勁。招股書顯示,2022年-2024年,百菲乳業分別實現營業收入7.8億元、10.75億元、14.23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15億元、2.26億元、3億元。其中,營收的復合增長率達到34.98%,凈利潤的年均復合增長率更是高達61.14%,這個速度在乳業寒冬中,顯得格外亮眼。
事實上,除了百菲乳業,南方乳業和菊樂股份過去三年均保持著營收、凈利潤雙增的態勢。其中,南方乳業的三年營收分別為15.75億元、18.05億元、18.17億元,凈利潤為1.73億元、2億元、2.09億元,雖然業績增速明顯放緩,但均達到了高個位數的復合增長率。菊樂股份的增速則較為平穩,營收從14.72億元增長到16.41億元,凈利潤從1.72億元增長到2.32億元。
從2022年至今,乳業一直處于較為緩慢的發展態勢中,且形勢逐年嚴峻,能像上述三家企業一樣一直維持增長態勢的企業寥寥無幾。
(南方乳業近三年業績增長)
在從業者看來,三家區域乳企能持續正增長,一方面是憑借小眾的差異化概念或本土化優勢鞏固區域市場,另一方面則是享受到了原奶價格下滑的紅利。更重要的是,三家企業近幾年一直在謀劃上市,而無論A股還是港股市場,對企業的營收增長和連續盈利均有明確要求,這就決定企業必須將業績穩定在一個上升態勢中。部分乳企為此付出了不少的成本。
拿百菲乳業來說,其過去三年業績的增長高度依賴營銷驅動。從2022年-2024年,百菲乳的年銷售費用從0.65億元飆升至1.93億元,三年激增三倍,遠超營收增速。在宋亮看來,類似的做法很難讓公司維持可持續增長態勢,“后面會很虛,增長會變得更難”,因此公司要盡快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三家乳企的營收規模雖然不占優勢,但凈利潤水平卻在區域乳企中處于領先地位,這一方面因為利用水牛奶(百菲乳業)、牦牛乳(菊樂股份)等小眾奶的稀缺性定位中高端價格帶,具有溢價優勢。
另一方面,這三家乳企均為南方乳企,自有奶源率不高,均要向第三方供應商采購生鮮乳。過去三年,原奶價格一路下滑,他們吃到不少成本端紅利。尤其是百菲乳業,其2024年的自產生鮮乳占比僅5.05%,超90%生鮮乳依賴外購,這也公司凈利潤過去三年維持高復合增長率的主要原因。
但這也使得公司業績的可持續性受到懷疑。成本端的紅利不具有可持續性,未來原奶價格回升,不僅公司的利潤空間會受到擠壓,或許還面臨供應鏈的風險。
除此之外,三家公司還面臨產品較為單一、研發投入不足、區域集中度過高(70%-90%)、內控管理短板等相同的問題,當然這也是很多區域乳企的共性問題,也是未來制約其跟龍頭企業競爭的短板因素。
過去,低溫鮮奶一直是區域乳企在當地市場的競爭壁壘。如今,隨著全國化乳企在低溫市場攻城略地,區域乳企的護城河也并不穩固,如何重建差異化來維持甚至是提升市場份額,至關重要。而這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企業持續的投入,上市尋找資本支持是一個重要途徑,當然也是企業管理層套現的最佳途徑。
箭已上弦,就看誰能率先打破僵局,拿下今年的第一個乳企IPO。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