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里作文常年拿高分的孩子,沒有一個是臨陣磨槍的。
浩浩媽說她家兒子從初一開始,每天雷打不動讀一篇優秀作文,現在寫作文跟開了竅似的。原來那些看似輕松拿高分的孩子,早就把"積累"這件事刻進了日常。
為什么有些孩子一提作文就頭疼?
后臺總收到家長留言:孩子寫作文像擠牙膏,開頭憋半小時,結尾湊兩句話;要么就是翻來覆去用那幾個例子,屈原投江、愛迪生發明燈泡,連老師都看膩了。
不是孩子不用功,是他們沒找對方法。就像學游泳不能只看教學視頻,寫作文也不能光靠"想"——你得讓他見過好的表達,知道什么是"亮眼的句子",才能慢慢形成自己的語感。
每天10分鐘,比報補習班更管用
同事家的孩子以前作文總在及格線徘徊,后來堅持每天讀一篇范文,半年后的月考直接沖進全班前三。問她秘訣,她說孩子現在寫作文,會下意識地用讀過的句子:
寫青春,會想起"蟬鳴里藏著夏天的密碼,而我們的笑聲是解開它的鑰匙";
寫成長,會用上"摔過的跤都成了臺階,原來疼痛真的會讓人大步流星"。
這些不是憑空想出來的,都是從范文里一點點"偷"來的本事。就像練字要臨帖,寫作也需要在模仿中找到自己的節奏。
選對素材,比盲目刷題高效10倍
很多家長給孩子買了一堆作文書,結果孩子翻兩頁就扔一邊——要么是主題太老套,要么是句子太生硬,根本讀不進去。
其實初中生作文考來考去就那幾個核心主題:青春里的細碎感動、成長中的小挫折、對夢想的執著,還有那些說不出口的親情友情。
如果有一套書能把這些主題掰開揉碎,再配上能直接用的開頭結尾,孩子積累起來會輕松很多。
比如寫"親情",有的范文會這樣寫開頭:"媽媽總說她記性不好,卻能準確說出我愛吃的18種零食";寫"夢想"的結尾可以是:"星星不會為誰停下,但追星星的人,腳下總有光"。
這些句子不矯情、不空洞,往作文里一放,立刻就有了畫面感。
真正聰明的家長,都在做"笨功夫"
身邊有位語文老師分享過一個觀察:那些初中就開始有意識積累素材的孩子,到了高中會省力很多。
因為寫作能力就像滾雪球,早期積累的每一個句子、每一個觀點,都會在后來的日子里慢慢發酵。
不用逼孩子一天寫一篇作文,那樣太容易產生抵觸心理。每天15分鐘,讀一篇范文,抄兩個亮眼的句子,周末試著用這些素材串成一段話。堅持一個學期,你會發現孩子提起筆時,眼神都不一樣了。
其實寫作哪有什么天賦異稟,不過是有人在你還在猶豫的時候,已經悄悄邁出了第一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