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報實習記者 侯國棣
三年前,一次偶然的送單經歷,讓外賣小哥李立新與一群“星星的孩子”產生了奇妙交集,結下不解之緣。三年間,這位樸實的通州漢子堅持“打卡”,陪伴在患自閉癥孩子的身邊,為他們的家庭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與溫暖。如今,這顆善意的種子還在繼續發芽,在他的帶動下,多位同行也加入了愛心隊伍,甘做“星孩”們的開心果和守護神。
相遇
一次送單經歷 結緣特殊群體
“孔老師,我來看孩子們了。”下午兩時許,46歲的李立新抱著兩箱飲料,輕車熟路地推開了通州區玉橋東路附近一間小屋的門。屋內,回響著《兩只老虎》的旋律,四個孩子正坐成一排,用手拍打著面前的小鼓,進行節奏感的訓練。
放下東西,李立新從角落搬來一把小椅子,坐在孩子們身邊,瞬間融入其中。他一邊拍打鼓面,一邊歡快地唱了起來。當唱到“沒有耳朵”時,他故意皺起眉頭,捂住耳朵,裝出一副苦惱的樣子;唱到“沒有尾巴”時,他又趕忙轉過身,假裝在身后摸索什么。孩子們看到他夸張的動作,也禁不住樂出了聲,歡快的笑聲填滿了整個小屋。
這已是李立新陪伴“星孩”們的第三個年頭。彼此的緣分,還要從2022年的一個秋天說起。剛成為外賣騎手不久的李立新來到玉橋東路一戶人家門口送餐,正當他準備將餐品遞給顧客孔女士時,屋里突然沖出來一名小男孩,結結實實地撞在了他的懷里,熱騰騰的面湯瞬間潑灑出來,弄臟了他的衣服。隨后,幾位大人慌忙追了出來,把男孩帶回了房間。
“對不起,孩子不懂事。”孔女士見狀趕忙向李立新道歉。“沒事兒,今天不是假期,孩子怎么沒上學呀?”李立新沒想到,自己的隨口一問竟讓孔女士瞬間紅了眼眶。原來,他送單的地點是幾個家庭共同為自閉癥孩子組織的互助點——“通州運河星自閉癥家庭互助會”,孔女士正是互助會的骨干家長。
這是李立新第一次接觸患有自閉癥的孩子和他們的家庭。通過和孔女士的交流,他了解到這些被稱為"星星的孩子"的特殊兒童,需要全天候的看護和陪伴。長期的值守,讓家長們筋疲力盡,連睡個整覺都是奢望。為了互相扶持,幾個情況相似的家庭自發聯合起來成立了互助會,把孩子集中起來由家長和老師輪流照看。
聽到背后的故事,李立新有種說不出的傷感。身為兩個健康孩子的父親,他懂得養育的艱辛,也特別能體會這些家長的苦心。這次偶然的相遇,在他的心里埋下了一顆善意的種子。回到站點后,李立新查閱了很多資料。“深入了解后,才知道自閉癥是無法完全治愈的,有‘星孩’的家庭面臨的是一場持久戰和常人難以想象的辛苦與不易。”當了解到這些“星孩”最渴望的不只是物質資助,還需要真誠的陪伴和溫暖的人際互動時,李立新黯淡的心情突然亮了起來:“雖然我只是一個為生計在奔波的普通騎手,能力有限,但或許可以為這些‘星孩’和他們的家庭提供些力所能及的幫助。”
相識
使出渾身解數 輸出快樂能量
幾天后,李立新又出現在了互助點:“孔老師,我想來看看有什么能幫你們做的?”再次見到李立新,孔女士既驚訝又感動。在她的引薦下,李立新第一次走進“星孩”的世界。初次相識的場景,他還歷歷在目。“有三個男孩和兩個女孩,小的孩子五六歲的樣子,大的孩子看起來十歲左右。看到我這位陌生人,孩子們都有些緊張和警惕,躲在大人身后。”李立新回憶道。
萬事開頭難,為了盡快融入孩子,李立新使出了渾身解數。普通的打招呼方式孩子們根本不理睬。李立新靈機一動,想到了之前逗自家小孩開心的方法:扮鬼臉、模仿小動物,甚至不顧形象地在地上打起了滾,試圖吸引孩子們的注意。沒過一會兒,孩子們似乎放下了戒備,陸續走到李立新身旁,用好奇的目光觀察著他,最后還和他互動了起來。
看著慢慢接受自己的“星孩”,一種前所未有的滿足感涌上了李立新的心頭。“以前,我一直認為一個人要很富有或是能力很強,才能去幫助別人,但是那一刻,我突然覺得原來幫助他人不需要多么了不起,在這里,有我力所能及可以幫忙的事情,我要幫下去。”
這個樸素的想法,一堅持就是三年。時光流轉,互助點的孩子們偶有變動,但李立新的身影始終如一地出現在這里。盡管送外賣的工作繁忙,他依然堅持每月至少來一兩次。每次來之前,他都會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如果感到疲憊或情緒低落,他寧愿改期也不愿把負面情緒帶給孩子們。"因為每一次見面都彌足珍貴,我要用最飽滿的熱情面對他們,展現最積極的狀態。"李立新說。
多年的相處,他還總結摸索出了自己的兩大“哄娃絕招”:“舉高高”和唱兒歌。“孩子們都喜歡被我抱得高高的,那一刻能感受到他們特別開心。唱歌時我會即興改編歌詞、變換曲調,配合夸張的肢體動作,也會時刻觀察孩子們的反應,如果效果不好就馬上換一首。用這兩招來哄孩子們開心,屢試不爽。”李立新說,在這些懵懂的孩子們面前,他有時覺得自己像一個“滑稽演員”,但為了能讓他們發自內心地露出笑臉,他愿意全力去扮演好這個角色。“能給孩子們帶來快樂,他們的家長也會快樂,整個家庭就會多一份陽光向上的能量,做他們的開心果,我樂此不疲。”
相處
堅持真誠付出 收獲溫情記憶
三年的相處,李立新已經把互助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個家,眼里有活的他經常動手清洗孩子的臟衣物、打掃房間……去年小屋突發跑水,接到電話后,他毫不猶豫地火速趕來,忙活了大半天。除了在互助點陪伴孩子之外,孩子們外出時,他也常會搭把手。“多個人手就多份保障。我有的是力氣,能更好地應對突發情況。”李立新說,對孩子們的這份牽掛,早已融入自己的生活,只要他們需要,他這盞傳遞微光的燈會隨時為他們點亮。
三年的付出,也讓李立新收獲了意想不到的感動。最讓他欣慰的,是看著孩子們從最初的疏離到慢慢能與他進行眼神交流。“記得曾經有個小男孩,起初不愿理我。后來我特意從家里帶來孩子的毛絨小狗玩偶送給他,打開了交流的開關。”
而最令李立新觸動的一幕發生在互助點之外。去年年初的一個休息日,李立新正在逛商場,一聲清脆的“李叔叔”突然傳入耳中。他循著聲音望去,看到互助點的一位男孩在家人的陪伴下正朝自己揮手。“孩子的家長都沒認出我,孩子卻先認出了我,他把我記住了。”李立新說,自己當時鼻頭一酸,他心里清楚,對于一個“星孩”來說,能主動認人和打招呼,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他連忙走過去,將小男孩抱起來“舉高高”,看到男孩的笑容,李立新的心中也被暖意填滿了。
通過幫助這些“星孩”們,李立新找到了一個適合自己的、為社會做貢獻的方式。李立新說:“我從幫助孩子們這件事上,獲得了認同感、存在感和歸屬感,這不是金錢能衡量的。”
相伴
播撒善意種子 帶動同行加入
李立新為人樂觀健談,工作之余,他也常和配送站點的同事們聊起這群自閉癥孩子們的故事,播撒善意的種子。如今,在他的感染和帶動下,四名同事也加入其中,他們自發組建了“愛心小隊”,在空閑時間相伴去為“星孩”送暖。
40歲的李國信就是“愛心小隊”的一員。今年年初,他開始和李立新一起前往互助點幫忙。起初,不善言辭的李國信還有些顧慮,擔心“不太會說話”的自己幫不上太大忙,反而會添麻煩。李立新鼓勵他:“不用想太多,就當是去看看孩子們。”那天,李國信安靜地陪孩子們畫了一個小時的涂色畫畫,一個下午的相處,也讓他明白,有時候陪伴比言語更重要。從此,去互助點也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安排。
“他們就像黑暗中的星光,讓我們這些特殊家庭看到了希望。有他們相伴,我們不再是孤軍奮戰,內心也充滿了力量。”孔女士說,李立新和他的“愛心小隊”不僅為他們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也帶給大家許多精神上的鼓舞。
今年端午假期恰逢六一兒童節,互助會的孩子們在家長們的陪伴下,拼貼出畫作,送給騎手叔叔當做禮物。當孩子們小心翼翼地捧出作品送給他時,李立新的眼眶濕潤了。“跟孩子們接觸久了,我知道這對他們來說并不容易,一定花了很多心血。”李立新說,這份珍貴的禮物,也是他們相伴三年情誼的見證,他會好好珍藏起來。未來,他和“愛心小隊”的成員會一起將這份溫暖延續,用心守護,陪伴“星孩”成長。
來源:北京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