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汗多就該被辭退?"當17歲的胡同學在快遞站揮汗如雨時,他沒想到自己勤工儉學的嘗試會以如此荒誕的理由終結。這個暑假,一則高中生因"流汗多"被快遞站辭退的新聞引發軒然大波,背后折射出的,是體力勞動領域長期存在的隱形歧視鏈。
"流汗多"背后的職場外貌歧視
中介給出的辭退理由堪稱當代職場最荒誕劇本——"流汗多""速度慢"。在38℃高溫的物流倉庫,汗流浹背本是勞動者的常態,卻成了被剝奪勞動權的"原罪"。這種現象并非孤例,餐飲行業常有因"長相普通"被拒的服務員,外賣平臺存在"顏值加分"的潛規則。
體力勞動者的價值被異化為可量化的"觀賞性指標":既要手腳麻利如機器,又要保持體面如白領。某勞務中介負責人私下透露:"很多雇主迷信'干活利索的人都不怎么出汗',這本質是將勞動者工具化的思維。"
未成年工維權困境的雙重枷鎖
事件中更令人憤慨的是中介那句"想要工資就報警"。這暴露出兩個殘酷現實:未成年勞動者維權意識薄弱,黑中介有恃無恐。人社部門數據顯示,每年暑假學生工勞務糾紛中,近七成涉及薪酬克扣,但成功維權者不足三成。
這些孩子往往陷入舉證困境——沒有書面合同,工資現金結算,工作記錄全靠手機拍攝。某法律援助律師指出:"未成年人勞務糾紛調解成功率僅為成年人的一半,很多孩子最后選擇放棄。"
平臺經濟的責任避風港
申通快遞"掛logo即擔責"的回應,揭示了加盟制快遞業的監管漏洞。當前快遞行業80%網點采用加盟模式,總部對末端網點的約束往往流于形式。這次事件中,涉事網點是否具備勞務派遣資質?為何允許中介輸送未成年工?這些關鍵問題被輕飄飄的"取締"表態所掩蓋。
類似事件近年頻發:2022年某快遞分揀點扣押學生工身份證,2023年春節前外賣站點拖欠兼職大學生工資。平臺型企業習慣將責任推給"第三方",卻對掛著自家招牌的網點疏于監管。
打破偏見需重建勞動尊嚴
這個事件最刺痛人心的,是人們對體力勞動的傲慢與偏見。當社會用"流汗程度"評判勞動價值時,我們是否忘記了汗水的神圣?故宮修文物的老師傅手上常有老繭,航天裝配工人需要精確到毫米的耐心,這些何嘗不是另一種"體面"?
值得欣慰的是,已有企業開始行動。京東物流推行"汗水補貼"制度,給高溫作業員工額外津貼;菜鳥驛站試點"少年工庇護計劃",為勤工儉學學生提供法律保障。這些舉措證明,企業的溫度與效率本可兼得。
每個勞動者都值得被平等對待,無論他是在寫字樓敲代碼,還是在倉庫搬貨物。當17歲的胡同學擦掉汗水繼續前行時,我們這個社會是否該停下腳步,想想如何讓每一滴汗水都獲得應有的尊嚴?畢竟,衡量文明的尺度,從來不是看我們如何對待強者,而是怎樣保護每一個認真生活的普通人。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