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桶。”這是“90后”鄉村短視頻博主汪鑫每條視頻的開場白。隨著短視頻熱潮的興起,一批返鄉青年拿起短視頻這件“新農具”,投身鄉村振興的廣闊舞臺,汪鑫便是其中之一。“讓鄉村通過流量被更多人看見”,是他拍攝短視頻的初心。
真實地記錄鄉村
2021年,在廣州市從事電商工作的汪鑫毅然選擇返鄉創業,和朋友一起種植加工金絲皇菊。當回到自己出生成長的歙縣坑口鄉,眼前寂寥的村莊和留守的老人讓他下定決心要為家鄉做點什么。基于之前電商運營積累的經驗,他注冊了視頻號“汪小桶”,開始鄉村短視頻的拍攝與創作。
最初的路途布滿荊棘,單打獨斗的艱難超出預期:缺固定攝像、缺文案、缺創意,更缺出鏡的村民。眾人拾柴火焰高。汪鑫拉著村里老人一起出鏡,喊生意上的合作伙伴幫忙,動員朋友和同學加入,漸漸地,他的視頻號越來越火。上山抓雞、砍柴,組織村民挖筍、走秀,推著板車進城吆喝、賣貨......視頻里,農閑農忙、鄉里鄉外的“三農”題材被他以輕快的敘事解構,不僅為網友提供了視覺愉悅,還勾起了很多人的鄉愁記憶,讓鄉村成為網友們心生向往的地方。
其中,一條挖冬筍的樸實視頻竟在2023年的冬天意外撬開了一扇門——無數詢價的私信涌入賬號。“我只是通過鏡頭告訴大家,在農村筍子是怎么被挖出來的,如今挖筍、賣筍的主要是村里的老人,把這些背后的故事和細節通過鏡頭實事求是地表達出來、傳播出去。”這次走紅讓他更加堅信:真實才是記錄鄉村最動情的語言。
一起做有意義的事
“汪小桶”的鏡頭前,先后有七八十位村民走入畫面,大多是村里的留守老人。汪鑫的夢想不止于記錄,更在于陪伴——他想帶一輩子沒進過電影院的老人們體驗一次光影之旅。然而時光不等人,計劃實施前夜,一位報名觀影的老人因心臟病驟然離世,永遠錯過了那場電影。這些遺憾如針扎在汪鑫的心頭,也讓他更加堅定:“等農閑的時候,一定要帶村里的老人出去走走、看看。”
當汪鑫推著滿載農產品的板車進城時,溫暖在現實與網絡間流動——本地粉絲幫他向游客推銷;做酒釀的老板送給他一杯甜釀;小賣部老板遞來礦泉水;飯店老板捧出熱乎的飯菜......這人間煙火值得他堅守:“能把村里人的東西賣出去,他們開心,我就開心。”
真誠如磁石,逐漸吸引著志同道合的人。同村長大的汪長娟加入團隊擔任文案編輯:“能夠通過短視頻參與鄉土文化傳承,為家鄉發展添磚加瓦,值得。”專業攝影師畢志毅被汪鑫的執著打動,也主動加入:“他做的事情很有意義,我也想為鄉村振興出點力。”
讓家鄉被重新看見
助農之路并非只有溫情。當推車上積壓的筍干滯銷時,汪鑫只能一家家飯店去詢問。他深知癥結所在:留守老人手中的農產品雖好,卻因山高路遠、做工各異而難以銷售或者賣不上價格。“后面考慮走標準化加工的路子。”他的思考已觸及產業內核,“統一收購原材料,統一加工制作,品質才可控。”
“助農,你就別想著賺錢。想賺錢的話,就不要助農,否則你會堅持不下去。”目前,“汪小桶”已更新59期,最高一期的瀏覽量200多萬人次。汪鑫坦言,拍視頻兩年多,很難但有信心。“走到村里,大家都喊‘桶,到我家來吃飯’。這或許就是我堅持的動力”。今年,除了繼續深耕視頻內容,他還計劃嘗試直播,讓深山的農特產品走出去。
傍晚時分,結束了白天山上“雞飛狗跳”的拍攝,汪鑫又要推著板車去送貨了。這架載滿鄉愁與希望的推車,通向的不僅是縣城的飯店,更是一個因流量被重新看見的家鄉。
汪鑫(左)和團隊在拍視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