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外賣App的價格戰把大家“打”爽了吧?一些網友表示外賣便宜到奶茶都要喝“吐”了,相比之下,電影院就冷清了不少。你為什么不再走近電影院了?
燈塔專業版最新披露的上半年電影市場數據顯示,全國電影平均票價45.6元,創歷史新高,比去年同期漲價2.2元,其中一線城市電影平均票價51.5元。
報告中指出,得益于春節檔《哪吒之魔童鬧海》(《哪吒2》)現象級爆發,2025上半年總票房沖高至292.31億元,同比增長22.9%,接近疫情前歷史峰值。但是后續乏力很明顯。
2月單月票房160.9億元(占上半年55%),刷新歷史紀錄,可后續4個月票房均不足20億元,作為暑期檔開局的6月僅19.1億元,創十年新低。
同時,我國影院總量突破1.3萬家創新高,但3—6月場均人次僅2—4人,單影院放映場次同比銳減889場,0人空場率高達40%。
且上半年票房嚴重依賴春節檔,僅《哪吒2》就貢獻了52.8%的票房,但后續幾個月票房暴跌,破億影片僅23部,中小體量影片票房貢獻率較低。
回顧過去幾年,全國平均票價呈現?持續上漲?的趨勢:
2019年,全國平均票價大約是37元;2020年受到疫情影響票價小幅下降,約36.5元?;2021年回升至40元左右;2022年漲至約42-43元;2023年繼續上漲至45.6元。
電影票價節節高的現象引得網友不禁感慨看不起電影了。而事實也確實如此,打開購票軟件,隨機選擇一部電影,其定價基本都在35-40元左右。
追溯到2018年以前,19.9元、9.9元甚至更低價的電影票曾風靡一時,彼時的低票價讓觀眾愿意嘗試各種影片,而現在動輒四五十元的票價使得觀眾更為挑剔。
在部分網友看來,電影大盤遇冷,并非影片質量導致,關鍵因素在價格。有網友表示,在以前的低票價時代看了不少片子,即便是爛片也會有不錯的票房,碰到好看的電影還會二刷,而現在花50元看一部爛片得吐槽上一個月。
電影票漲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來早期平臺低價補貼消失,票價回歸市場定價;二來影院將運營成本如租金、設備升級、服務費等轉嫁給了消費者。
此前部分觀眾發現,一些平臺或影院的“服務費”驚人!今年初,有網友吐槽,線上購買兩張IMAX票,共支付179.8元,價格明細寫明服務費3元/張,現場取票后,票面價格為45元,服務費居然高達47.9元,服務費竟然比票價還高。
據了解,服務費涉及售票系統技術費、網絡售票管理費等,由第三方購票平臺和影院共同收取,目前沒有統一的收費標準。
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高票價正在削弱電影的社交價值,當觀影總成本超過心理閾值時,人們會尋找替代的娛樂方式,比如看短視頻等。
有網友建議影院參考外賣行業的“價格戰”模式來培養觀影習慣,表示20元的奶茶和20元的電影,看電影是更劃算的選擇。
那我們還能看上低價電影嗎?
其實在今年初,電影市場就傳出了觀眾喜聞樂見的消息:19.9元的電影票有望回歸。年初的元旦檔期間,在購票平臺中,確實能在部分電影院看到19.9的身影,但目前19.9元的電影票并不多。
隨著影院租金、人力成本剛性上漲,絕對低價票的回歸已無可能,但若高票價持續引發輿論反彈,一些柔性干預手段有望出現,如出臺“靈活低價”“指導價”“限服務費”等。
對于電影業來說,終究要平衡內容質量與定價,要讓價格敏感者有得選,讓品質追求者愿意花,才能打破“越漲越沒人看”的惡性循環。觀眾會用腳投票,而好故事永遠不愁買單者。
編輯:cc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