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眼看就要到7月20日入伏了。
這兩天走在街上,已經能感受到暑氣蒸騰的威力。
我深知這時候中老年朋友最容易因為飲食不當出現身體不適。去年隔壁王大爺就是因為貪涼吃了冰西瓜,結果鬧了三天肚子,整個人都蔫了。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入伏前后該怎么吃才能既解暑又養身。
“少吃2樣”
1:冰鎮飲品傷脾胃。前兩天在社區醫院遇到張阿姨,她正拿著中藥調理腸胃。一問才知道,她每天下午都要喝冰鎮綠豆湯,結果導致脾胃虛寒。
中醫認為"形寒飲冷則傷肺",現代醫學也證實,突然攝入低溫食物會引發胃腸痙攣。建議大家把冰鎮飲品換成常溫的,像我自己現在都用保溫杯裝酸梅湯,既解渴又不傷身。
2:油炸食品增負擔。樓下早餐鋪的油條最近賣得特別火,但我要提醒大家,高溫天氣下,中老年人代謝功能減弱,過量攝入油炸食品會導致血脂升高。
上周體檢時,李師傅的甘油三酯指標就超標了,醫生特意叮囑他要少吃油條、炸雞這些食物。不妨試試用蒸南瓜代替油炸食品,既美味又健康。
“多吃5樣”
1:綠豆。綠豆湯可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我家每年入伏都要煮上幾鍋。綠豆性涼味甘,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B族,既能清熱解毒,又能補充營養。
不過要注意,煮綠豆湯時別加堿,否則會破壞維生素。我習慣用砂鍋慢燉兩小時,最后撒把冰糖,清涼又解暑。
2:冬瓜。冬瓜可是夏季的寶藏蔬菜,96%的含水量堪稱"天然礦泉水"。
上周給孩子燉了冬瓜蝦皮湯,他連喝三碗直夸清爽。冬瓜皮千萬別扔,和薏米一起煮水喝,對消除水腫特別有效。記得選青皮冬瓜,肉質更細嫩。
3:生姜。"冬吃蘿卜夏吃姜"這句諺語很有道理。
最近我每天早晨都會切三片生姜泡茶,再加點紅棗,喝完整個人都暖暖的。
生姜中的姜辣素能促進血液循環,特別適合空調房待久的人。
不過陰虛體質的朋友要少放,我老伴就是容易上火,所以他的姜茶會多加些枸杞平衡。
4:鴨肉。上周在菜市場碰到賣麻鴨的,我趕緊買了半只。鴨肉性寒,特別適合三伏天進補。
用冬瓜和鴨肉一起燉湯,既滋補又不上火。處理鴨肉時記得去皮,這樣脂肪含量能降低不少。
5:蓮藕。昨天在早市看到新鮮的九孔藕,立刻想到要做涼拌藕片。蓮藕富含黏液蛋白,能保護胃黏膜,特別適合胃不好的朋友。
切片后用白醋泡著,能保持脆嫩的口感。我習慣加點小米椒和蒜末,酸辣開胃。
最近我迷上了用砂鍋燉菜,像今天中午做的冬瓜薏米老鴨湯,砂鍋慢燉兩小時,食材的營養都保留下來了。建議大家少用油炸,多用蒸煮燉的方式。像清蒸鱸魚、白灼菜心這些菜式,既簡單又健康。
社區醫生反復強調,夏季補水要少量多次。我現在隨身帶著300ml的小水杯,每小時喝兩口。早晨起床先喝杯溫水,睡前兩小時就不再喝水了。最近發現用檸檬片泡水,既補充維生素C,又不會像喝淡鹽水那樣增加腎臟負擔。
最后要提醒大家,飲食調理要因人而異。鄰居陳阿姨糖尿病,她家的綠豆湯都不加糖。如果最近出現食欲不振、口干舌燥的情況,不妨試試用荷葉、金銀花泡水喝。記住,再好的食療方也不如規律作息,每天保證7小時睡眠,比吃什么補品都強。
入伏不是"苦夏"的開始,而是養生的黃金期。愿大家都能吃得健康,過得舒心,清清爽爽度過這個夏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