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有約,一號詩巷歡迎各位的到來。
夏天,是大自然賦予人們享受“悠閑”時光的最好時節。
夏天雖然炎熱,但它卻又偏偏擁有著最讓人心動的涼爽,所以,唯夏天與與此“涼”字最為匹配。
當南風徐徐吹來,它不僅驅散了人們心中的酷暑,還激起了人們心中泛著萬般詩情的層層漣漪。
讀過了王恭的《避暑》,本期我們且來分享一首宋朝詩人戴炳的《竹林避暑》。
這首詩短短四句寫得閑適又灑脫,帶給讀者心靈上最愜意的享受,讓人越讀越覺得有味。
竹林避暑
宋·戴炳
自抱桃笙過竹林,濃陰一片直千金。
清眠盡晚無人喚,時有風鳴石上琴。
戴炳,字景明,號東野,戴復古從孫,我國宋朝詩人,著有《東野農歌集》。
根據整體內容來看,這首詩乃作于戴炳隱居期間。
詩的首句先點明地點:自抱桃笙過竹林;抱著用桃枝編制而成的涼席來到竹林中。
作者用一個“抱”字將自己和物象“桃笙”聯系起來,不但在第一時間呈現出了一幅富有動態之感的畫面,而且還讓我們初步看到了作者那隨性愜意的形象。
作者的這種隨意之舉,恰恰體現出了尋常人在生活中的一種很接地氣的姿態,也許正是因為這一點,我們與作者之間的距離也在不知不覺中被拉近。
“竹林”一詞的到來,使得畫面中有了盎然的氣機與鮮明的色彩,使得讀者的眼眸與心境也隨之被點亮。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物象“竹”向來都是“高潔”“高雅”的代名詞,所以作者對“竹林”的添入,除了塑造畫面與意境之外,還含蓄地道出了自己所居之處環境的雅致與幽靜,道出了自己不入俗流的美好情操。
后面的承句進一步對“竹林”做出描寫:濃陰一片直千金;那一大片濃密的綠蔭,簡直要比千兩黃金還要珍貴。
在一般人的眼中,最貴重的東西莫過于黃金,因為它象征著財富與地位。
但在作者眼里卻并非如此,在作者看來,這一片濃密的竹陰簡直要比千兩黃金都要珍貴。
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在這里運用了近乎夸張的手法,進而放大了竹陰的作用和魅力,加重了作者對竹陰的贊美力度。
不過,當我們再仔細品讀時又會發現,其實這里的手法也并沒有多么夸張,因為在一個淡泊名利的詩人眼里,唯他所愛有價值,而這“所愛”就是竹陰。
那么作者如此贊美這片濃密的竹陰,是因為它不但可以為作者提供夏日的清涼,還可以為作者提供視覺與心境上的美好滋養,他們二者可謂相互欣賞、互成默契,達到了一種高度融合的境界。
“清眠盡晚無人喚,時有風鳴石上琴?!?;在這里安靜地入眠,整日都沒有人打擾,只有清風時不時地吹動著石頭上的琴弦。
后兩句一者將重點集中于作者本人身上,一者則又將筆觸落在風物上面。
“清眠盡晚無人喚”,此句在突出環境幽靜涼爽的同時,再次呈現了作者悠閑自在的形象。
這或許是我們許多人心中所渴望的生活狀態,自然睡去,自然而醒,不用害怕有人會來打擾,不用去焦慮工作有沒有完成……,從身體到靈魂都是舒展開來的。
作者刻畫的是自己的形象,但觸動和感染到的卻是我們每個讀者的內心。
最后一句打破了詩中原有的寧靜,為這幽僻的環境增添了頗多的靈動之意。
風拂琴弦的聲音,是來自大自然的天籟,是無人去干預的音符,聽著這樣的聲音入眠,或被這樣的聲音喚醒,皆是一種福氣、一種享受、一種洗滌與超脫。
琴弦無人彈,自有清風拂;這樣的情景又讓我們再次真切地看到了“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讓我們的整個身心也隨著作者回歸到了淳樸的大自然之中。
有了尾句的追加,詩的內容與畫面得以豐盈,詩的意境得以生動,詩的情感得以升華。而當我們回頭再品時,便覺整首詩的韻味又增添了不少。
聽風吹竹心無礙,甚喜深山做散人;讀完一首,久久回味。
視詩詞為知己,將讀寫進行到底;關注一號詩巷,在追逐詩與遠方的路上,我們在一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