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之前,請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暑假剛到,研學游就掀起熱潮,從攜程平臺訂單增加,到廣之旅“智趣營”占親子訂單六成,這種帶著教育期待的出行,成了不少家庭的暑期選擇。
家長們抱著讓孩子拓寬視野、探索世界的心愿,即便面對數千元甚至上萬元的費用,也依舊熱衷,但第一批研學團回來后,期待變成了失望與憤怒。
流水線式的打卡、名不副實的體驗、模糊的收費明細,讓“研學”成了高價旅游的幌子,為孩子教育投入不少的中產家長,開始在社交平臺吐槽。
圖片來源網絡
當教育和商業緊密捆綁,研學的初心被欲望裹挾,這場看似美好的成長之旅,到底是在幫孩子成長,還是在收割家長的焦慮?
研學熱
一到假期,朋友圈非常熱鬧,今日這家曬出在大西北仰望星空的照片,明日那家分享飛往新加坡做“插班生”的動態,九宮格的圖片都快要裝不下這些豐富多彩的假期生活。
面對這樣的景象,為人父母者怎能不心生慌亂?往昔假期,孩子們不過是盡情奔跑嬉戲,最多再報幾個補習班。
圖片來源網絡
如今,“雙減”政策雖關上了補習班的大門,卻未能熄滅家長們的熱情,這股無處安放的勁頭,總算在研學活動中找到了新的宣泄口。
無論是什么機構,只要在宣傳廣告上貼上“研學”的標簽,家長們便想要自己的孩子參加,“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語多么振奮人心!
圖片來源網絡
“別讓孩子輸在暑假的彎道上”,這句口號都不斷提醒著家長們那顆焦慮的心,于是,家長們咬著牙,再看看銀行卡里的余額,終究還是狠下心來,刷卡報名。
天價報名
家長并非舍不得花錢,只是這些錢花得讓人心里不安,打開手機上的家長群,鋪天蓋地的研學廣告令人眼花繚亂。
信息來源新浪財經
國內的夏令營,像去北京“體驗名校”的行程,費用就要好幾千,細看行程單才發現,所謂名校參觀不過是校門口匆匆合影,講座也只是播放提前錄制的視頻。
還有那些名字聽起來很厲害的雨林探險、火箭發射觀摩、財商培訓等活動,打著“沉浸式學習”的旗號,實則把家長對孩子成長的期待包裝成昂貴的商品。
圖片來源網絡
內容越花哨,價格越高,某機構推出的三天兩晚沙漠研學,包含沙畫體驗和簡易星空觀測,開銷就抵得上一個月的工資,而往返的機票費用還得另外計算。
出國的費用就更不用說了,英美名校兩周游開口就要四五萬,行程安排里充斥著走馬觀花的景點打卡和蜻蜓點水的課堂旁聽。
圖片來源網絡
有的人帶孩子參加埃及“文明探索”研學,母子倆花了六萬多,結果到了當地才發現,所謂的古跡講解竟是拿著翻譯軟件照本宣科。
即便價格這么高,也攔不住家長,這些家長中,有的咬牙透支信用卡,有的推掉自己的體檢計劃,只為給孩子爭取“別人家孩子都有的機會”。
圖片來源網絡
這哪里是給孩子報班,其實是家長在為自己的焦慮買單,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擔心沒給孩子最好教育資源,在相互攀比的教育內卷中,教育投入逐漸變成了一場沒有盡頭的競賽。
花錢受罪
花錢總是希望能有所收獲,哪怕是讓孩子增長些見識、學到些東西,甚至只是學會自己洗襪子,也不算白費。但現實與預期完全不同。
有人報了一個八千元的故宮研學團,宣傳稱有專家帶隊深度講解,可孩子回來后卻一問三不知,只記得在珍寶館門口排了四十分鐘隊,最后拍了張集體照。
圖片來源網絡
所謂的專家其實只是普通導游,舉著小旗子念著千篇一律的解說詞,還不停催促“快點快點,下一個景點了”,這與走馬觀花式的旅游并無二致。
若是自己帶孩子去,連門票帶吃飯一千塊都用不了,更糟糕的是住宿和伙食,宣傳說住星級酒店,實際卻是幾十個孩子擠在郊區的快捷賓館。
網友吐槽
說吃營養餐,卻有孩子在停車場就著汽車尾氣啃面包,這根本不是去學習,純粹是花錢受罪。
研學市場缺乏監管
當前,研學市場熱度很高,全國以研學名義開展業務的公司已超過三萬多家,僅去年每月就新增兩百多戶。
該行業正處于快速擴張階段,像新東方這樣的英語培訓巨頭也轉型開展高價研學游,傳統旅行社更是直接在原有線路上貼上“研學”標簽后就提高價格。
研學
整個行業如同在進行圈地運動,各方都在爭奪市場份額,服務質量以及孩子能否學到知識反而成了次要問題。
由于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和有效的監管措施,不少投機者借著教育的名義獲取利益,而焦慮的家長則成了容易被針對的群體。
網友評論
暑假即將結束,研學市場的亂象,估計還會持續幾年,家長心里應該有明確的判斷。真正的研學,能讓孩子跳出書本,接觸真實的世界,這無疑是有益的。
家長吐槽
但好事,也可能被辦得不好,跟風和攀比,是最大的問題,別人家的孩子去了哈佛,并不意味著自家孩子去了就能考上。
結語
孩子的成長是一場馬拉松,不會因為一兩次豪華旅行就能實現沖刺,說到底,研學的本質,不在于花了多少錢、去了多遠的地方,而在于是否用心引導。
圖片來源網絡
與其花大價錢,讓孩子在人多的景點只是拍照,不如周末開車帶他去郊外的農場,看看蔬菜的生長過程,或者去家門口的博物館,和孩子一起研究一塊古老的磚石。
這一行業的亂象,終究需要家長自己去分辨,捂緊錢包,保持清醒,總歸是沒錯的。
參考資料
光明網——2025.06.30——研學游避坑指南
新浪財經——多少家長被逼報名50000元暑期研學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